爲什麼是浙大?浙江省委機關報“兩問”
新年伊始,“東方神秘力量”刷屏全球。人們發現,備受矚目的“杭州六小龍”中DeepSeek、雲深處科技和羣核科技的創始人,都畢業於浙江大學;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包括科百特董事長在內的浙大校友參會,也彰顯了浙江民營企業的澎湃活力。
爲什麼是浙大?
2月20日,浙江省委機關報《浙江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文章,連發“兩問”探究浙江大學在創新創業上的經驗。內容如下:
一問:創新人才需要什麼?
DeepSeek創始人樑文鋒本碩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15年前,他在碩士論文致謝中寫道:導師領我進入機器視覺的大門,爲我準備學習計劃,對我進行科研訓練,經常是逐行代碼地進行指導。
浙大對人才培養的前瞻謀劃,從樑文鋒身上可見一斑。翻閱他所在專業的培養方案,可以看到《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與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前沿領域課程,已經是浙大當時的專業選修課。
採訪過程中,多名專家向記者表示,浙大看重人才的成長環境建設,這是關鍵。換句話說,人才需要什麼,浙大就做什麼。
“學校從課程建設、創新實踐、支撐保障三個方面構建起創新引領的創業教育體系。”浙江大學副校長吳健表示,在浙大,創新創業思想發端於課堂、成長於實踐,學校設置了包含通識、專業、交叉和輔修等體系完整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形成了以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以賽促創等爲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將科研和人才優勢轉化爲育人優勢,超過80%本科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實踐研究,爲創新創業根植了豐厚的創新人才土壤。
雲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的機器人之旅,就源於在本科期間參加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競賽。2006年開始,朱秋國加入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熊蓉教授指導的ZJUDancer小型仿人足球機器人團隊,開始“打比賽”,不斷對機器人軟硬件進行創新和改進。他說,這個過程要把專業的理論知識結合實踐,要能夠快速學透比賽所需的必要知識,還要有自主鑽研的能力。這種創新實踐教育的機制不斷傳承,2020年,朱秋國指導學生李超的項目“中國絕影——四足機器人首啓行業應用之門”又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摘得銀獎。
位於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一直有來自不同院系的師生開展跨學科交叉科研創新實踐——研發智能協作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球形巡檢機器人……從課內到課外、從課程到競賽、從教學到科研,浙大爲人才打造的培養體系環環相扣,啓蒙了包括朱秋國在內的一大批機器人愛好者,以“產學研創一體化”模式開拓創新創業的新途徑。
創新創業主題滲透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1999年,浙大在國內率先創辦“創新創業強化班”(ITP)。該班作爲輔修專業,從全校各專業招收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潛質的優秀學生,強化培養。如今,全校已開設100餘門創新創業課程。
新學期伊始,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V3、R1模型覆蓋了浙大校園的教學、科研、生活等全場景。越來越多的師生說,學校爲人才提供了舒心的發展環境,引領了前沿的職業道路。
窺一斑而知全豹。吳健說,當前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浙江大學要錨定“國家隊”戰略定位,持續打造以學生成長爲中心的卓越教育體系,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源源不斷的拔尖創新人才。
二問:創新生態需要什麼?
過去的一年,浙大校友“很忙”。
2024年10月,由浙大校友陳渝陽創辦的託普雲農,成爲A股“智慧農業第一股”。據相關統計,在當年上市的10家校友企業中,有4家爲浙大“校友投校友”。
有校友企業家回憶,學校經常會邀請一些創新創業校友回校做分享,一方面爲在校生提供實習機會、激發學生創業思維;另一方面不少校友也願意關注浙大學生的創業項目,最後形成一代代相互支持的良性雙系統。
爲此,浙大厚植扶持創新的體制機制土壤,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教師科研成果轉化政策、研究生在學期間停學創業的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政策,從制度上爲創新創業提供保障。
校友“很忙”的背後,是浙大熱帶雨林般的創新生態。
“浙大校友聚焦‘卡脖子’技術創新,在打造品牌、抱團創業方面收到成效。”浙江大學創新創業研究院副理事長、執行董事、院長王玲玲告訴記者。
距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15分鐘車程,是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這個佔地313畝的創新樞紐,稱得上是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加速器。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聚集超650家創新主體,涵蓋從準獨角獸到世界500強的全產業鏈條。
科創平臺,助力技術到產業的縱身一躍。以浙江大學與杭州城投集團共建的“城投未來之星”產業平臺爲例,這一高能級創新載體通過開放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等應用場景,已成功孵化和引育了近百個轉化項目,其中8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圍繞浙大系雄厚的校友資源和高質量科技成果產出優勢,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探索出3條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路徑,解決科技產業兩張皮問題。
第一條路徑,是龍頭企業從轉型升級、再造第二增長曲線的需求出發,打造創新平臺或設立項目孵化基地,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空間、配套基金,開放企業應用場景等。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一支科創服務團隊負責尋找、推薦合適的浙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協助龍頭企業做好科技服務工作。“城投未來之星”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條路徑,是政府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吸引高精尖人才等角度出發,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重大科創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開展技術轉化和產業集羣培育工作,打造特色產業鏈。浙大量子研究院、餘杭區海創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大走廊浙江大學成果轉化基地等由此拔節生長。
第三條路徑,是總部經濟園從培育新質生產力增長點、加快推動優質項目成長成功出發,建設產業創新中心等孵化空間,聚焦優質潛力項目,配套專項資金或設立專門公司合作運營。這方面典型代表包括浙江大學創新育成基地、茶產業創新中心、沃樂科技等。
“政府統籌資源、高校突破關鍵技術、企業主導產業轉化形成合力,方能推動創新成果落地轉化。龍頭企業精準匹配應用場景,創新項目纔可以加速走強走遠。”王玲玲認爲,構建“政府引導—高校支撐—企業主導”的協同創新體系,對產業創新升級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