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不可輕忽RSV病毒感染 馬偕籲4族羣、3症狀立即就醫

在臺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且高達9成爲2歲以下的嬰幼兒。(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東馬偕兒科醫師魏佑慈24日分享感染RSV病毒相關醫療知識。(蔡旻妤攝)

臺東馬偕兒科醫師魏佑慈24日分享感染RSV病毒相關醫療知識。(蔡旻妤攝)

在臺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且高達9成爲2歲以下的嬰幼兒,臺東馬偕醫院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嬰幼兒來說並非一般感冒,嚴重時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出現重症併發症,且感染後不會終生免疫,特別提醒4類高風險族羣幼童,或者已出現呼吸急促、脫水、明顯嗜睡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寶寶前兩天才有點咳嗽流鼻水,結果今天凌晨突然喘得好厲害、也不喝奶,整個人看起來好累,我們趕快衝來急診」這樣的場景,是許多家長在夜間急診室的真實經歷,臺東馬偕醫院兒科醫師魏佑慈指出,在春秋季交替期間,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

呼吸道融合病毒全名爲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RSV,是一種單股RNA病毒,傳播途徑多爲飛沫傳染,也可透過接觸傳染傳播,潛伏期約2-8天,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感染後仍有機會再次感染,約66%的1歲以下嬰兒感染過RSV,而2歲小孩的RSV感染率則達100%。

大多數感染RSV的孩子會出現輕微的感冒症狀,魏佑慈表示,針對小於1歲的嬰兒、早產兒、有慢性肺部疾病或先天性心臟病、免疫力較差的幼童等4類高風險族羣的家長鬚特別注意,否則可能因此導致細支氣管炎、肺炎、呼吸困難,甚至需住進加護病房。

魏佑慈提醒,如果孩子出現呼吸急促、胸骨凹陷、鼻翼煽動、出現呻吟聲,或嘴脣發紫、吃不下奶、尿量減少等脫水徵象,以及活動力變差、精神不佳或明顯嗜睡等3種情況應儘速就醫。

目前針對RSV感染並無特效藥物,主要以針對症狀減輕不適、幫助身體自行恢復的支持性療法爲主。但針對前述4類高風險嬰幼兒,過去臨牀上會使用短效型單株抗體(Palivizumab)透過每月注射方式來降低感染及重症風險。

臺東馬偕醫院表示,近年研發的長效型單株抗體(Nirsevimab)已在臺灣引進,僅需施打1劑,即可提供長達5個月的保護力。不僅適用於高風險族羣,也可考慮用於健康的足月寶寶,但目前Nirsevimab 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需由自費施打,建議家長可與兒科醫師討論後考慮是否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