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零售放緩 對公業務“扛大旗”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2024年上市銀行業績報陸續出爐,對公業務以亮眼表現成爲驅動增長的核心引擎。多家銀行戰略重心向對公領域傾斜,通過聚焦重點行業、創新服務模式及深化公私聯動,探索新增長路徑。
然而,行業競爭加劇、風險防控壓力與客戶分層管理難題仍考驗着銀行的戰略定力。業內人士建議,下一階段需強化數字化能力、完善生態協同,方能在對公賽道上持續領跑。
對公業務深耕:從“大而全”到“專而精”
近年來,隨着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行業競爭加劇,此前一度強調零售轉型的銀行開始加大對業務的關注和投入。
如招商銀行2024年實現批發金融業務稅前利潤839.1億元,同比增長20.48%;平安銀行批發金融業務淨利潤佔比爲79.7%,2023年同期爲63.6%。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看來,與早期對公業務發展階段不同的是,這一輪的調整與發展有四個關鍵點,一是聚焦戰略客戶與行業,二是強化產品與服務創新,三是整合零售與對公資源,四是完善組織與人才建設。
在聚焦戰略客戶與行業方面,曾剛認爲,銀行傾向於加強對國家重點行業、區域龍頭企業以及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圍繞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例如,通過精準服務製造業升級、新能源行業等,搶佔產業鏈融資先機。
從銀行實際看,平安銀行對公業務提出“做精行業、做精客戶、做精產品”。爲“做精行業”,該行聚焦基礎設施、汽車生態、公用事業、地產四大基礎行業的穩定增長,2024年,四大基礎行業貸款新發放4424.56億元,同比增長35.4%;同時,拓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興行業的新場景、新模式,2024年三大新興行業貸款新發放2159.88億元,同比增長41.9%。爲“做精客戶”,該行建立從戰略客戶到小微客戶的客戶分層經營和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客戶做精。
在國有銀行方面,中國銀行副行長張小東在2024年業績報發佈會上提到,下一步該行對公業務將做好重點客戶,做好客戶分層分類管理,加大中型客戶拓展力度。“截至2024年年末,我行中型授信客戶數量近兩年時間接近倍增,貸款增幅高於對公貸款平均增幅,貢獻較爲突出。2025年我行將把做優做強中型授信客羣作爲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聚焦科技金融、重點民營企業和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客羣的拓展營銷等措施,持續提升中型授信客戶數量。”
在強化產品與服務創新方面,曾剛認爲,銀行應依託自身在個人客戶服務中的數字化優勢,將技術擴展至對公業務,通過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支付結算等創新產品,打通企業資金流、信息流,提升服務效率。部分領先的銀行將數字技術應用於對公業務場景建設,整合搭建對公服務的“金融+非金融”服務生態體系,以覆蓋企業客戶全生命週期發展的需要。
3月27日,在中信銀行2024年業績發佈會上,中信銀行副行長谷凌雲談到該行對公業務良好的發展趨勢得益於多方面原因,其中依託於全行的科技實力,該行在提升對公業務工作效率和提升客戶滿意度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公私聯動:從“雙輪驅動”到“生態閉環”
實踐中,銀行通過“公私聯動”可以實現與零售業務的協同發展,達到雙輪驅動的效果。
平安銀行在其2024年業績報中多次提到了“公私聯動”。該行方面稱,2024年重點拓寬公私聯動、平臺獲客引流、工資代發等場景,帶動存款規模增長,促進低成本存款沉澱;在私人財富服務方面,該行深化客戶分層服務策略,通過做深綜合金融、強化公私聯動,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組合,推動客戶價值和銀行價值的雙重提升。
曾剛介紹道,“公私聯動”可以實現客戶資源共享,強化交叉銷售。“對公業務可以成爲零售業務的重要引流渠道。通過服務企業客戶,可拓展上下游企業和個人客戶,如企業主、員工養老金、薪資代發等。零售客戶資源也可反哺對公業務,比如通過高淨值個人客戶拓展其關聯企業資源。同時,產品服務互補,推動協同發展。銀行可以在供應鏈金融、企業年金、對公存款等場景下,嵌入消費貸款、理財等零售金融產品,實現‘公私聯動’,提升客戶綜合貢獻度。例如,圍繞企業,爲其員工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形成業務閉環。”
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對公業務的過程中,要注意風險防控。目前,對公業務的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但也呈現出結構性分化的特徵。
“多數銀行數據顯示,對公業務的不良率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一方面得益於銀行加強授信結構優化,減少高風險領域敞口;另一方面,風險化解、清收力度加大進一步改善了不良資產處置效率。”曾剛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政策支持與經濟逐步修復的背景下,重點行業如新能源、先進製造業、數字經濟等,資產質量較好,風險可控;但部分傳統行業如房地產、傳統建築業,仍面臨較大壓力,不良率維持高位。“另外,儘管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效果顯現,融資需求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微企業因產業鏈上下游波動或自身抗風險能力不足,仍面臨一定違約風險,這對銀行的風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曾剛提示道,銀行應注重提前佈局風險管理。“銀行普遍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控行業風險,對高風險領域實行差異化授信和早期預警機制,以確保資產質量穩定。”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