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資金集體加入“穩市”大軍,業內直呼史無前例,有機構動用自營資金增持旗下產品 | 調研

財聯社4月11日訊(記者 郭子碩)在最強“穩市”組合拳後,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意願如何?

截至目前,已有交銀理財7家理財機構公開表態加碼ETF投資。有業內人士對此直呼“力度史無前例”。據財聯社記者自業內採訪獲悉,興銀理財將用自營資金增持公司含權產品。信銀理財相關人士也告訴財聯社記者,將通過“固收+多策略多資產”組合配置,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力度。

不僅如此,站在中長期角度,有業內人士認爲,理財公司借道ETF佈局權益市場,是順應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應對底層資產收益下行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配套持續優化,也爲理財公司配置權益類資產進一步打開空間。財聯社記者調研多家理財公司瞭解到,證監會增加銀行理財產品作爲IPO優先配售對象後,有理財公司“正在註冊網下投資者”,爲參與IPO新股網下申購做準備。

7家理財公司表態加碼ETF投資,業內:力度史無前例

4月10日晚,交銀理財表示,近日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交銀理財快速研判市場形勢,在保持產品風險收益特徵不變的基礎上,結合產品投資策略,通過直接投資或以間接方式持續增持ETF。同日,徽銀理財亦宣佈已連續增持ETF。

中郵理財表示,當前市場處於合理估值,公司理財資金已增持權益類指數基金(ETF),後續將加大資本市場投資力度,運用自有資金通過購買本公司理財產品的方式參與權益投資。截至目前,中郵理財成立以來參與定增、港股IPO、股票和未上市股權等權益投資累計超過150筆。

另有兩家理財公司在表態加碼ETF投資的同時,也透露了配置方向。中銀理財表示,堅決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積極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面對近期市場波動,迅速研判,在管理好產品整體風險的同時,積極尋找機會進行權益資產配置,重點投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和內需板塊。

浦銀理財也表示,將根據市場研判和產品投資策略,通過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方式持續增持ETF,包括寬基指數、行業指數,聚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相關領域。在此之前,蘇銀理財、北銀理財均表示,A股估值仍處於歷史低位。當前,蘇銀理財已增持ETF,北銀理財也將持續加強含ETF在內的指數化投資,協同央國企提升控股上市公司投資價值。

對於本次理財公司大規模表態增持ETF,有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史無前例,這主要爲了穩資本市場信心”。也有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補充:“從行業面來看,理財機構一直在持續部署ETF產品。不過,不同理財公司的部署節奏有所差異。”

平安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從權益市場展望來看,國內股市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同時相對海外市場或仍存在一定的超額收益空間。短期建議等待市場企穩,結構上關注內需發力板塊(消費、投資相關)以及對美反制的受益板塊(進口替代)。

多款理財產品現身ETF前十大投資人

最新披露的基金2024年年報顯示,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等機構通過理財產品佈局ETF市場,旗下多隻理財產品躋身ETF前十大持有人。理財公司正成爲股票ETF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其中,寬基指數、科技賽道及央企紅利主題ETF成爲重點配置方向。

以易方達恆生科技ETF爲例,截至2024年末,中郵理財的理財產品鑫鑫向榮理財持有8499.17萬份,占上市總份額比例的0.71%,位列第四大持有人;其另一款產品“郵銀財富添頤·鴻錦最短持有365天1號”也持有4200萬份,佔比0.35%。此外,中郵理財“鴻鑫日開 1 號”還同時現身嘉實中證全指集成電路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持倉比例4.49%。

而招銀理財招智睿和穩健(安盈優選)360 天持有1號混合類理財計劃是招商中證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的上市基金第一大持有人,佔比7.92% 。而2023年末,招銀理財通過兩項理財計劃合計持有產品份額9997600.00,合計規模爲4.78%。

從佈局節奏來看,2024年下半年或是理財公司加大力度配置ETF的拐點。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璟晗告訴財聯社記者,2024年下半年以來,理財公司和銀行加速佈局股票ETF產品,主要原因是政策、市場環境、ETF的特點滿足客羣對波動控制的需求及理財公司自身權益投資不足的原因。

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9.95萬億元,但權益類資產佔比僅2.58%。理財公司的權益類產品相對有限,投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而ETF憑藉分散風險、低成本及高透明度的特性,被視作理財公司彌補權益投研短板、服務穩健客羣的重要工具。

在張璟晗看來,理財公司借道ETF佈局權益市場,既是順應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應對底層資產收益下行的必然選擇。相較於直接投資股票,ETF通過一籃子股票分散單一個股投資風險,同時交易成本相對更低,降低主動管理帶來的不確定性。

“理財公司作爲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參與ETF投資,部分指數類理財產品以固收類資產搭配指數投資的策略,引導資金流向科技等重點國家戰略領域,形成資本與實體經濟間的良性循環,對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理財公司的參與拓寬了ETF產品譜系,如跨境、策略型ETF等創新產品,又通過渠道優勢向投資者普及了被動投資,爲資本市場注入了更穩健的資金流。”張璟晗認爲。

理財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打通,有公司透露“正在註冊網下投資者”

2025年1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當前,包括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等配套政策進一步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通道進一步拓寬。

從實操層面來看,已有ipo公司宣佈,銀行理財產品可正式參與公司的IPO新股的網下申購。光大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光大理財正在註冊網下投資者,並將積極探索佈局打新策略產品,在滿足要求後開始網下打新。

光大理財相關負責人指出,銀行理財之前在網下新股申購投資者中屬於B類投資者。而A類投資者通常具有優先配售權利,以保證其配售比例不低於B類投資者。給予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後,銀行理財上升爲A類投資者,有利於提高新股配售比例。

“在過去5年,A類投資者新股配售比例均大於B類投資者,從過往情況看,配售比例越高即意味着收益越高。”前述負責人舉例:一個規模2億、滿足所有板塊打新門檻的純權益產品,24年A類投資者打新收益率貢獻3.55%,B類投資者打新收益率只有2.74%,A類比B類高出81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