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規模大幅回升!“存款搬家”效應增強

跨過一季末時點後,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呈現大幅回升。

進入4月後,債市整體表現偏強,疊加中小銀行存款利率新一輪“降息潮”等因素,爲理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由此,銀行理財規模也迅速回升,甚至規模再度觸及歷史高位。

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彙總的產品規模排名前14的理財公司數據,截至今年4月末,14家銀行理財公司合計規模達23.58萬億元,較今年3月末增長1.89萬億元,較今年年初增長1.16萬億元,大幅超出此前數年同月份增幅。

國有行理財“打頭陣”

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數據測算,4月銀行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的增幅,存在顯著的“梯隊分化”:即處於行業規模第二梯隊的國有行理財公司增幅普遍超過10%;而規模超過2萬億元的第一梯隊的三家股份行理財公司——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單月增幅在4.8%~6.6%之間。

作爲貢獻4月份理財市場增量的“打頭陣”機構,六家國有行理財公司單月回升的理財規模合計約爲1.13萬億元,占上述14家機構的近六成。具體來看,農銀理財4月增幅超17%,增量超2800億元,此外建信理財、中銀理財單月增幅均超13%,中銀理財單月增量僅次於農銀理財,約2200億元。

不過,從年內累計增幅來看,多家股份行增量也頗具亮點。截至4月末,光大理財存續規模年內累計增量超2300億元居於行業首位,目前行業規模排名第7,而民生理財、信銀理財分別較年初增幅超1800億元。從絕對規模上,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和農銀理財三家機構均超過1.9萬億元,三者之間規模差距已縮小至300億元以內,居於行業第二梯隊。

受益於連續多個月淨流入,目前位於行業規模排名第14的華夏理財,其管理規模已於4月邁過9000億大關,有望成爲第14家突破1萬億規模的理財公司。

“存款搬家”效應增強

4月銀行理財市場規模迎來季節性大幅迴流,背後主要受多因素共振帶來的影響。

今年4月,因中美貿易摩擦對股市造成明顯波動,股市“蹺蹺板”效應對債市帶來積極影響,以配置債券等固收資產爲主的銀行理財表現良好,產品年化收益率較此前數月得到明顯回升。

民生證券分析師譚逸鳴在研報中分析稱,跨季之後4月以來的債市整體處於順風期,利率表現爲“階梯式”下行的行情。理財市場呈現出“量增價跌”的特徵,淨值曲線有所修復。另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4月末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爲3.21%,環比上漲1.41個百分點。

另一大因素來自“存款搬家”效應的增強。今年4月,包括股份行和地方中小銀行在內的銀行紛紛宣佈新一輪的存款利率下調,當前各類型銀行的掛牌三年期或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數已跌至2%以下。相比低風險理財年化收益率的回升,二者之間的利差再度擴大,銀行理財收益率有更強的吸引力,也造成“存款搬家”並流入銀行理財市場中。

固收類理財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是新流入資金的直接受益者。以現金管理類產品爲例,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數據,市場規模排名前14家理財公司4月現金類產品合計增長近5000億元。

後市或迎更多挑戰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保持了近年來高位,但在當前穩健低波的市場需求下,固收類資產收益率在頗爲動盪的金融市場中迎來顯著挑戰。從資產配置角度看,一些機構人士也有類似看法,並強調了對理財負債端呈現資金來源短期化的擔憂。

華源證券分析師廖志明在近期研報中建議債市全面防守。他表示,明確看空超長利率債,降準降息已經落地,長債利好或已出盡,增發政府債券或關稅談成都可能導致利率債明顯調整。隨着中美階段性達成初步協議大幅降低關稅,債市可能面臨明顯的調整。

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等人在近期研報中也提及,後續理財行爲要觀察業務轉型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如果監管政策執行較爲寬鬆,比如承認一些估值手段創新,理財公司大概率會拉長信用債久期,加大金融“二永債”配置;如果監管政策執行尺度嚴格,理財公司大概率拉長負債久期,縮短資產久期,預計下半年收益基準顯著下降,行業規模存在一定下行壓力。

譚逸鳴也表示,由於理財淨值平滑操作逐漸收緊,理財的低波模式或將邊際弱化,“穩淨值” 壓力也將加大,對應到理財投資行爲上,其對於久期和資質的錯配也將更加審慎。

責編:楊喻程

排版:劉珺宇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