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科技賦能走到哪一步?2024年報揭曉成績單

隨着以DeepSeek系列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再度席捲金融業,銀行業的數智化發展受到關注。近期上市A股銀行紛紛披露2024年年報,各家銀行去年全年的“智能”佈局情況也逐漸浮出水面。

整體來看,各家銀行都在緊抓金融科技佈局,紛紛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儲備,國有行仍是科技賦能的“領頭羊”,但有所不同的是,股份行減少資金投入佔比的同時,中小銀行逆勢發力。在銀行業加快數智化轉型步伐的當下,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也滲透進銀行各個業務條線,全面提升各個應用場景的效率。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業需要持續加大投入,推動技術研發與業務應用的深度融合。

國有大行合計投入超千億元

國有六大行在金融科技領域內的投入遙遙領先全行業。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國有六大行2024年在該領域投入合計達到1254.5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約2%。

根據2024年上市A股銀行年報,工商銀行在金融科技投入額度最大,爲285.18億元,緊隨其後的是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均超過200億元。

根據2024年上市A股銀行年報,中國銀行在信息科技領域的投入達到238.09億元,佔其營業收入的3.76%,同比上升了0.2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郵儲銀行在報告期內的信息科技投入爲122.96億元,同比增長9.03%,佔其營業收入的3.53%。

與上述兩家銀行同比上升的情況不同,交通銀行去年的金融科技投入爲114.33億元,相比去年減少了4.94%,這是近六年來首次出現投入金額下降。不過,金融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仍達到5.41%,同比下降0.23個百分點。

股份制銀行金融科技投入額度不小,但佔總營收比重普遍呈現下滑趨勢。其中,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和興業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分別爲133.5億元、109.45億元和83.77億元。這些投入佔各自營業淨收入的比重分別爲4.38%、5.12%和3.95%,相較於去年分別下降了0.21個百分點、0.78個百分點和0.03個百分點。

在股份制銀行普遍面臨科技投入佔比下滑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卻展現出逆勢而上的態勢。以重慶銀行爲例,其科技投入總額達到5.7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0%;佔營收比重提升至4.2%,較上年增加了0.57個百分點。

在2024年,常熟銀行和瑞豐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均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常熟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金額達到了3.85億元,相較於去年增長了27.65%,佔其營業收入的比重提升至3.53%,同比上升了0.93個百分點。

同樣,瑞豐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也保持了穩定增長,投入金額同樣爲3.85億元,同比增長15.20%,佔其營業收入的比重爲2.96%,同比上升了0.31個百分點。

加快人才儲備打造“護城河”

人才是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關鍵支撐,而各大銀行在技術研發人才儲備方面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其中,國有大行科技條線員工密度最高。

財報顯示,交通銀行在金融科技人才儲備方面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截至2024年末,該行金融科技人才數量達到9041人,同比增長15.70%。金融科技人才佔集團員工總人數的比例爲9.44%,較上年末上升了1.15個百分點。

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在科技條線的員工數量達到14940人,較上年末增加了2234人,佔集團員工總人數的比例提升至4.78%,同比上升了0.5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郵儲銀行全行員工總數爲197631人,其中IT隊伍規模已超過7200人,其中總行IT隊伍增加至5440人。

在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展現了顯著的人才密度優勢。招商銀行的研發人員數量增至1.09萬人,佔集團員工總數的9.3%,較上年提升了0.16個百分點。興業銀行的科技人員數量增至7840人,較上年末增長了0.15%,佔員工總數的比例達到13.51%。

此外,中信銀行的科技人員數量達到5832人,較上年末增長了3.66%,科技人員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爲8.91%。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末,平安銀行的在職員工總數爲41011人(含派遣人員),其中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增至6389人,同比增長11.33%,佔全員總數的15.58%。

地方城農商行也在不遺餘力增加科技人才儲備。

據財報披露,截至2024年末,青島銀行的科技研發人員數量爲342人,較上年末增長了7.21%,佔員工總數的6.69%。重慶銀行方面,金融科技人才數量爲245人,佔所有員工數的4.59%。該行在財報中表示,通過外部招聘,成功引入科技人才18人。

兩家農商行也加快佈局科技人才。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常熟銀行的金融科技人員數量達到336人,同比增長16.89%,佔集團員工總人數的比例提升至4.52%,較上年末上升了0.70個百分點。報告期內,截至2024年末,瑞豐銀行的科研人員數量較上年末增長了12.30%,佔集團員工總人數的比例提升至6.50%,同比上升了0.81個百分點。

業務場景全滲透

記者還注意到,此次披露的年報顯示,通過對金融科技的加碼投入,各家商業銀行的數智化正全面鋪開,滲透到各個業務條線。

比如,交通銀行在財報中提到,該行通過強化金融科技對業務的賦能,推動了“惠民就醫”“交薪通”“雲跨行”等產品服務的迭代升級,並推出了“手機銀行9.0”版本。手機銀行的月活躍用戶(MAU)首次突破5500萬,較上年末增長了630萬。此外,普惠信貸業務中,通過線上渠道實現的業務增量佔比提升至80%。

郵儲銀行也在財報中提及,該行在研發端積極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模型技術打造的智能研發測試AI助手,已爲超過5000名研發人員提供支持,幫助智能生成代碼超過110萬行,其中約20%的代碼被採納並應用於實際開發中。

中國在2024年深化了人工智能、隱私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推動新增業務場景超過900個。同時,該行通過企業級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技術,覆蓋了超過3000個場景應用,月均執行任務超過20萬次,有效推進了基層減負,提升了運營效率。

招商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持續發力,以“從線上到數智”戰略升級爲契機,首次提出“數智招行”概念。該行在技術底座和場景落地方面雙向發力,成功落地國內首個百億級金融大模型“一招”,並在全行範圍內推廣,應用場景超過120個。

平安銀行的人工智能戰略佈局聚焦於線上線下融合,2024年深化了“AI+T+Offline”(AI銀行+遠程銀行+線下銀行)的經營服務模式,致力於爲客戶提供涵蓋多產品、多觸點的個性化資產配置建議。在城商行領域,重慶銀行的人工智能產業鏈佈局則展現出“小而精”的特色,積極開展OCR技術與開源大語言模型(LLM)相融合的多模態技術研究,併成功在27個業務場景中落地實踐。

展望未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人工智能作爲一種通用性技術,在金融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銀行業需要持續加大投入,推動技術研發與業務應用的深度融合,以充分釋放人工智能在金融場景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