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堆疊能一鍵安裝、升級、復原 產品化開源成調理包
堆疊執行長吳明勳(左起)、資深執行副總裁郭晉愷、營運長薛銘彬。記者黃義書/攝影
「以前籤威睿(VMware)服務合約,總經理就能拍板;後來要董事長籤;現在得送董事會。」一位企業主管的心聲,道出企業在雲端服務採購被價格與風險雙重推高的現實,讓企業的痛點直接浮上臺面,第二個選項在哪裡?
在這個縫隙中,堆疊股份有限公司(Bigstack)端出自己的解方:把成熟開源做成企業可用的標準產品。路線很直接,整合多個開源元件,封裝成一致、可重複部署的交付體驗,直球對決市場主流整合式方案,但在授權與硬體上給予企業更多自由。
解決痛點 降低價格、風險
對多數採購者來說,幾個熟悉的名字也同時浮現:威睿(VMware)與路坦力(Nutanix)常被歸爲「貴」,紅帽(Red Hat)則被視爲「難」。堆疊選擇處理的,就是成本與複雜度兩個痛點。
堆疊共同創辦人兼資深執行副總裁郭晉愷把定位講成一道菜:「食譜公開(開源)大家都能看,但要端得穩、端得久,還是需要專業廚師。堆疊做的,是把複雜的堆疊變成『調理包』;你要自己煮或我們上菜也行。」
他補了一句重點——「便宜不是削價,是把複雜變簡單後,建置與維運的總成本自然下降。」營運長薛銘彬則把原則壓得很實:「能落地,就落地而且要穩。」在商務操作上,堆疊由關鍵客戶業務先與用戶對齊場景與長期資源,再與大型系統整合商協作投標,讓軟體與企業級支援以可控、可擴張的方式進場。
早期從政府與科教研切入,後續擴到製造、電信,近年更挑戰金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晶創晶圓」的教育子計劃中,與臺大、交大電機系合作。堆疊在這些校園場域協助建立能長期運作的基礎架構底座,讓學研單位在開課與研究時可以用更穩定、可複製的方式落地,形成「學研驗證—產品精進—產業落地」的循環,成爲堆疊跨域推進的重要踏板。
真正的轉折,是今年選擇把「最底層」開源。堆疊同步補齊社羣治理(貢獻指南、技術指導委員會等),並以通過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認證爲里程碑——不只要讓世界看見臺灣會用開源,也要看見臺灣能創造開源。
開源之後,企業若有能量可自維運;需要協助時,堆疊提供商業支援。對公司而言,這不僅擴大安裝基數,也讓「產品本身成爲市場篩選器」:從下載與詢問的來源,反推下一步要在哪個國家配置業務與研發資源。
「開源行銷在美國,真正開花不限地」是團隊總結出的節奏——社羣信任必須在美國經營,但實際放量可能發生在日本、東南亞或中東,會跟着產品帶來的在地動能微調投放。
日本之所以優先,是動機、能力與時機同時到位:一來與富士通長期合作累積了落地經驗;二來日本市場受VMware策略調整與價格上行影響,替代動能明顯,甚至出現三到五倍的價格上修案例;三來當地夥伴已啓動概念驗證(POC)。堆疊也與兼鬆等商社互動,尋找具推廣與整合能力的策略夥伴。郭晉愷補充,敲開日本大門的關鍵在於信任與技術驗證的門檻一一過關。
打進日本 勇闖三道關卡
堆疊團隊在獲利狀態下持續擴張。團隊鎖定三種策略型投資人:其一,具伺服器/網通供應能力、可與堆疊打造「開箱即用」整合方案者(把「到你家、打開就能用」做成可規模化供給);其二,能助力跨市場擴張的超大型電信業者;其三,具美國與開源操作經驗、能在行銷與社羣連結上給出路徑的投資人。
市場的風向正在改變。郭晉愷觀察,VMware調整策略、以價格篩選客戶之後,全球將會有可觀數量的B2B用戶被「釋放」回市場;日本甚至見到銀行客戶從「三年5,000萬授權費」跳到「一年5,000萬」。
VMware在高價值客戶導入「駐點工程師」的策略,透過現場貼身服務提高黏着度,某種程度也擡高了替代門檻。
堆疊把開源變成「調理包」的策略:讓基礎架構回到「簡單、好用、可落地」,壓低企業成本與風險,也保留企業隨時抽離與回頭的自由。
回到最初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個選項在哪裡?」堆疊的答案並不華麗:守住底層,先把韌性、成本與交付一致性做好;在此之上,企業才能放心承載軟體即服務(SaaS)、人工智慧(AI)、虛擬桌面基礎架構(VDI)與邊緣運算等多元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