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堆疊仿作業系統 部署資料中心

堆疊股份有限公司把雲平臺當成「作業系統」來做。先把底層能力規格化,再把流程自動化,於是從一座資料中心到十座分點,甚至數百個邊緣節點,都能用同一套步驟在一天內起站、穩定運轉。這套「雲平臺作業系統」,就是 CubeCOS。

CubeCOS自底向上把虛擬化、網路、儲存與遙測等開源元件,整成一個可安裝、可升級的一體化平臺;中層由Bigstack HEX bedrock提供作業化部署、升級、修補與回覆;頂層以App Framework像加模組一樣掛載附加元件。使用者的體感很直接:介面直觀、建置簡單、穩定性高、維運容易,升級也像手機更新一樣可預期,且保有對平臺的自主性。

爲了讓成本透明、擴充不踩雷,堆疊把過去常見的vCore計價改爲「以節點計費」,避免工作負載一擴就出現授權失控。硬體端只要符合Linux相容清單即可,企業能延用既有伺服器,不被特定認證機型綁住。

在同一顆內核上,堆疊延伸出三條產品線對應不同場景:CubeCMP(雲端管理平臺)處理多租戶治理、權限控管、監控告警、計費與跨雲管理,讓「導入—權限—監控—計費」變成一條標準化產線;CubeEMP面向分點與邊緣,負責跨站部署、資源協調與日常營運;CubeVDI則把桌面虛擬化(VDI)跑在同一內核上,支援遠距辦公上線。三者共用自動化機制與升級路徑,IT不必在異質平臺間切換。

擴充與穩定來自「角色化」的叢集設計:控制、運算、儲存、管理融合,以及邊緣核心/仲裁等節點像積木一樣組裝,需要算力就加運算,需要容量就加儲存;同一套規則可以從資料中心一路延伸到分點與邊緣,部署節奏一致、風險更低。

把功能攤開對錶,過去要向多家採購再自己整合的組合,如今大多收斂在平臺裡:自助容器編排系統Kubernetes-as-a-Service (KaaS)與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DC)內建,包括運算與GPU虛擬化,軟體定義儲存與網路內建;多租戶治理、計費與跨雲由CubeCMP一體處理,備份與監控告警也納入日常營運。營運長薛銘彬說得直接:「能落地就落地且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