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產業對話:中部產業帶“隱形冠軍”出海記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在河南省許昌市的假髮製品跨境電商直播基地,能看到熱情洋溢的主播們正用英語向粉絲介紹許昌假髮。同一時刻,洛陽鋼製傢俱企業的一件件保險箱、文件櫃、更衣櫃正被打包後送往海外倉庫,成爲跨境電商平臺上的熱銷品;而景德鎮的陶瓷工作室裡,年輕匠人正在接收來自全球的訂單。
這些分散在中部各省的場景,正拼湊出一幅中國內陸產業帶出海的嶄新圖景。曾經依賴沿海外貿公司訂單的“隱形冠軍”們,如今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直接將產品賣向全球消費者。
在近日舉辦的2025年亞馬遜全球開店華中賣家大會上,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華中四省跨境電商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25年6月底,亞馬遜全球站點上來自華中四省的活躍賣家數量較去年同期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從省市情況來看,河南上半年跨境電商貿易總額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43%;2025年上半年,湖北已吸引5家跨境電商平臺入駐,各大平臺累計組織70多場跨境電商對接活動,完成跨境電商進出口600億元,同比增長4倍。產業帶的出口轉型正在爲中部省市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從“代工貼牌”到“品牌出海”:產業帶的數字化躍遷
“過去我們焦作的弓箭主要賣給沿海外貿公司,跨境出口佔比只有10%,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50%。”河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劉卉透露的這個數據,折射出中部產業帶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在傳統外貿時代,許昌假髮、洛陽鋼櫃、景德鎮陶瓷等產業帶雖然擁有全球領先的市場佔有率,部分品類甚至高達60%以上,但利潤大頭被中間環節賺取。跨境電商的興起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
武漢寧美互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濤的體驗尤爲深刻。這家曾在國內電商平臺做到30億銷售額的企業,2017年後遭遇增長瓶頸,直到2023年佈局跨境電商才找到第二增長曲線。“今年我們預計實現2億跨境銷售額,同比增長100%~200%,重新找回了十年前做電商時的增長快感。”
更值得關注的是價值鏈條的重構。以假髮產業爲例,過去許昌企業出口一頂假髮利潤微薄,現在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可以直接觸達消費者,同等產品利潤上漲的同時積累了終端客戶數據和品牌認知。
“爲什麼是華中?”——內陸跨境電商崛起的底層邏輯
中部地區跨境電商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疊加。
物流樞紐的升級是第一重優勢。湖北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李尚鬆介紹:“花湖機場作爲純貨運機場建立了空中運輸通道,跨境電商高價值品類對空運依賴度高,這解決了內陸企業的物流痛點。”
河南則同時擁有鄭州的“空中絲路”和中歐班列雙通道,2024年鄭州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82.5萬噸,增速高達35.8%,居於全國第六,兩個“絲路羣”雙循環拉動物流出海的時效性,物流基礎設施效果明顯。
產業帶積澱是第二重優勢。湖南的工程機械、湖北的光電子信息、河南的假髮傢俱、江西的陶瓷醫藥,這些產業帶經過數十年發展,形成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江西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黨支部書記段永平透露:“江西已有22個特色產業帶,從贛州傢俱到進賢醫療器械,都爲跨境電商提供了優質供給。”
人才迴流是第三重動力。亞馬遜2024年在武漢、鄭州設立辦公室後,引發了沿海跨境電商人才返鄉潮。“深圳租房成本是武漢的3-4倍,而湖北有130萬高校學生,人才供給充足。”李尚鬆表示。這種迴流不僅帶來運營經驗,更帶來了前沿理念——湖南跨境電子商務協會駐會執行會長餘芳觀察到:“很多企業開始使用AI工具提升人效,對人才質量要求更高而非數量。”
AI重構出海邏輯:從“鋪貨測款”到“精準創新”
目前,跨境電商正在經歷從“鋪貨時代”到“精品時代”再到“智能時代”的演進,而AI技術加速了這個進程。
亞馬遜中國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業務拓展及區域管理負責人楊鈞透露:“超過60%的中國賣家已使用亞馬遜的AI工具,包括產品詳情頁生成、圖像創作、評論分析等。”這些工具正在彌補內陸企業與沿海地區的信息差。
武漢攀升科技的案例尤爲典型。這家原本主打國內組裝機的企業,通過工具分析海外用戶數據,發現高端定製電腦的市場空白,開發出售價3萬美元的跑車造型主機,在亞馬遜美國站電腦類目位居前列,2025年第一季度月均複合增長率超90%。
更細微的變化發生在運營環節。福建悅創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涵分享了其新品孵化方法論:“我們不再盲目引流,而是先用兩週時間打磨產品基本面和轉化率,第三週數據就會自然爆發。”這種基於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使他們的新品成功率瞬時拉昇。
江西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黨支部書記(兼執行會長)段永平觀察到,中部地區爲應對跨境發展的挑戰,推動傳統產業鏈利用AI技術進行全鏈路選品、銷售,這也讓江西外貿型企業找到了發展的好方法。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湖南。湖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駐會執行會長餘芳介紹,未來企業提質增效的關鍵點就是AI技術的應用,目前已經有許多賣家開始逐步擁抱AI工具,這也將更好地賦能跨境電商的發展,從而拓展海外市場。
中部VS沿海:一場關於跨境電商的“地理遷移”
當內陸產業帶加速出海,一個現實問題浮現:跨境電商的地理格局是否正在重構?
多位協會負責人認爲,中部與沿海的關係正在從“梯度轉移”變爲“互補協同”。湖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餘芳指出:“深圳的湖南跨境電商企業衆多,我們正承接他們的人才和運營服務。”這種協同體現在:沿海負責前沿信息捕捉和模式創新,中部承擔供應鏈支持和運營執行。
河南的做法更爲靈活。劉卉秘書長透露:“很多豫商選擇在深圳設前端團隊,在河南設運營中心,利用兩地的比較優勢。”這種“雙總部”模式既保持了對市場的敏感度,又降低了運營成本。
物流瓶頸的突破進一步弱化了地理約束。隨着海外倉網絡的完善和跨境物流效率提升,地理位置已不再是決定性因素。李尚鬆直言:“跨境電商本質上是個工具,在青山綠水間也能做全球生意。”
從“賣產品”到“創品牌”:產業帶的價值升維
品牌化是中部產業帶出海最深刻的變革。亞馬遜數據顯示,品牌賣家增速顯著高於非品牌賣家,這種分化在內陸地區尤爲明顯。
河南致歐家居從代工廠轉型爲自有品牌商,通過亞馬遜將產品賣向全球,品牌溢價大幅提升;湖南安克創新旗下三個子品牌均被認定爲知名品牌,股價從發行價66元漲至100多元;江西景德鎮陶瓷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將傳統工藝品打造爲高端家居品牌。
品牌化的路徑呈現多樣性。事實上,品牌的概念不是簡簡單單商標的概念,背後還有專利、功能改造的支撐。李尚鬆分析:“大企業做技術迭代,中小企業做功能改良。比如給洗碗巾加個笑臉設計,這種微創新同樣能建立品牌差異。”這種多元化的品牌策略,使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出海路徑。
未來的挑戰:如何避免“內卷”外溢?
隨着越來越多企業涌入跨境電商,藍海市場正在變紅。段永平坦言:“電商領域呈現兩極分化——品牌化和低價競爭。”如何避免國內市場的“內卷”在海外重演,成爲行業共同課題。
人才短缺是首要挑戰。雖然高校人才衆多,但具備跨境電商實操經驗的人才仍稀缺。
張涵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在高校建立產業學院,直接參與人才培養,解決從業人員適配度問題。”
供應鏈響應速度是另一瓶頸。李尚鬆指出:“中部企業對‘小單快反’的響應較慢,需要適應海外節奏甚至改造生產線。”這種供應鏈柔性化改造需要時間沉澱。
更爲深遠的是創新能力的構建。王洪濤感慨:“我們在菲律賓市場發現,客戶想要的是袖套而非電腦包,因爲當地人騎摩托車需要防曬。”這種對本地化需求的洞察,需要企業建立全新的創新體系。
社交媒體上的“新出海敘事”
在中部產業帶出海過程中,社交媒體扮演着雙重角色:既是營銷渠道,又是文化橋樑。
TikTok上,許昌假髮、景德鎮陶瓷等產業帶產品成爲熱門內容;小紅書上有大量“跨境電商創業日記”,記錄內地青年通過電商平臺出海的經歷;B站上則興起“產業帶探訪”視頻,UP主們深入中部工廠揭秘“中國製造”的幕後故事。
這些內容正在重構海外消費者對中國產業的認知。從“廉價商品”到“品質好物”,從“代工基地”到“品牌源地”——社交媒體的敘事變革,正與產業帶的轉型升級形成共振。
中部產業帶的跨境電商崛起,揭示了中國外貿的結構性變革:出海主體從沿海貿易商向內陸製造商延伸,出海模式從訂單代工向品牌直銷演進,出海動力從人口紅利向創新紅利轉變。
這個進程纔剛剛開始。隨着“亞馬遜華中四省產業帶加速器項目”的推進,三年內將扶持上千家工廠上線亞馬遜,更多“隱形冠軍”將走向臺前。正如劉卉所言:“過去是‘不出海就出局’,現在是‘如何高質量出海’。”
在中部腹地,一場由跨境電商驅動的產業變革正在發生——它不僅是商業模式的變革,更是中國製造價值重估的序章。當河南的戶外傢俱、湖北的激光設備、湖南的工程機械、江西的陶瓷醫療通過電商平臺直達全球消費者,中國產業帶的未來圖景愈發清晰:一個更加分散但更具韌性,更貼近源頭也更充滿創新的全球供應鏈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