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強勢上漲創新高,高股息板塊或有持續輪動|市場觀察

7月10日,銀行股帶領上證指數再次突破3500點,其中工商銀行(601398.SH)上漲2.93%,建設銀行(601939.SH)上升0.51%,盤中一度創出歷史新高。

業內人士認爲,經濟復甦預期增強緩解了對銀行資產質量擔憂,在低利率環境下,銀行息差下降幅度並不多,而長期資金入市則推動了股價上漲,展望未來行情,預計其他高股息股票將會有一定的輪動效應。

港股100研究中心顧問餘豐慧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銀行股行情的上漲主要受到多重因素驅動,即便在業績負增長的大背景下,仍有其獨特的基本面支撐。首先,隨着經濟復甦預期的增強,市場對銀行業資產質量的擔憂有所緩解,不良貸款率有望得到控制甚至下降。其次,“國家隊”流動性支持以及中長期資金如保險資金的持續流入,爲銀行股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面支撐。此外,公募基金改革帶來的銀行倉位配置增加,也推動了股價上行。

餘豐慧認爲,其他高股息股票方面的輪動機會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在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傾向於尋找穩定的現金流來源,高股息股票因此成爲理想選擇。銀行股因其相對較高的股息收益率,在這一趨勢中佔據有利位置。不過,隨着更多資金追逐這類資產,其他同樣具有穩健分紅記錄且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板塊,例如公用事業、消費品行業中的藍籌股等,也可能迎來輪動機會。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各行業的基本面變化及市場情緒,以捕捉最佳的投資時機。

奶酪基金投資經理潘俊表示,銀行股行情呈現明顯的估值修復與資金驅動特徵,儘管行業面臨營收微降壓力,但盈利穩定性和資金配置需求支撐了股價表現。銀行股從傳統順週期轉向弱週期,股息率穩定在5%左右,在無風險利率下行環境下吸引力凸顯,險資在資產荒背景下持續增持高股息標的。此外,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方案要求縮小業績偏離度,推動低估值銀行股配置比例提升,預計增量資金將持續流入。當前銀行股行情本質是“低估值+確定性”的雙重溢價,在資產荒延續背景下,板塊仍具配置價值,但需警惕經濟超預期復甦帶來的風格切換風險。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表示,我國銀行業經營模式從過往的“去財政化、市場化、打破剛兌”的“順週期”模式,逐漸轉變到新模式,具有“弱週期”的特徵:銀行息差下行預計慢於無風險利率,資產質量呈現弱週期性,得益於財政與銀行關聯度增強、底層核心資產有兜底、新生零售風險可控、中小銀行兼併重組化解風險、銀行股息率持續性強;如果無風險利率下行,銀行穩健的股息持續有吸引力,經濟弱復甦大背景下,優質資產較少,且債券利率震盪下行,資產荒增強銀行股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