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回調是機會還是風險?專家建議這樣佈局

中新經緯5月16日電 (宋亞芬)銀行板塊在5月14日全線大漲、整體市值突破10萬億元后,近兩日連續回調,市值回落至10萬億元以下。銀行股的大漲與回調受哪些因素影響?當前是否仍具投資價值?

銀行股爲何大漲後回落?

多位專家分析指出,此前銀行股的強勢表現與多重利好因素密切相關。

近期,證監會發布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強化了業績比較基準在基金經理業績考覈中的約束力,即:對3年以上產品的業績低於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向中新經緯分析稱,這項制度變革將對基金配置結構帶來深遠影響。

汪毅解釋說,在全市場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中,以滬深300指數爲第一大業績基準的基金佔比近一半。而公開數據顯示,滬深300指數的成分中銀行股權重高達13.7%,但當前主動權益基金平均僅配置3.8%,偏離度接近10個百分點。在“跑輸基準將影響績效薪酬”的新考覈機制下,基金經理將更傾向於調整投資結構,提升與基準的一致性,從而推動資金迴流到被低估、權重較高但此前被低配的銀行板塊。

前海開源基金楊德龍同樣認爲,機構投資者的佈局是推升銀行股的重要因素。此外,他認爲,銀行股兼具低估值與高分紅特性,也符合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機構投資理念。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補充道,5月以來銀行股的持續上漲行情,本身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跟風買入,進一步放大了上漲動能。

針對近兩日的回調,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則表示,銀行股在經歷大幅上漲後出現技術性調整實屬正常。“前期大盤指數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銀行股拉動,且銀行板塊自身已連續多日單邊震盪上行,當前確實存在調整需求。”

銀行股還能買嗎?

展望後市,專家們對大盤及銀行股的長期表現仍持樂觀態度。

明明指出,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逐步減弱,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較爲明確,這在宏觀經濟層面爲大盤和銀行股提供了持續上漲的基礎。

汪毅強調,近期降準降息等一攬子政策落地將推動經濟復甦,企業和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亦會上升,這對銀行股構成直接利好;疊加持續擴容的ETF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會按權重買入指數成分股,則意味着更多“被動資金”將流入銀行板塊;以及險資入市等長期資金通常偏好穩健、分紅高、估值低的大盤藍籌股(如銀行股),將爲銀行板塊提供穩定的增量資金支持。

作爲大盤指數中權重最大的板塊,銀行股走勢與大盤高度相關。楊德龍預計,隨着全球貿易關係緩和,大盤有望震盪回升,銀行股或將迎來新一輪上漲行情。

在投資策略方面,汪毅表示,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銀行股的PB-ROE(市淨率-淨資產收益率)估值明顯偏低。他建議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優質城商行,其成長性、估值水平和股息率均具備較高安全邊際。

明明也認爲銀行股具備顯著長期投資價值。“銀行股不僅業績穩健、分紅能力強,且與其他行業相關性較低,具有天然的避險屬性。”但他同時提醒投資者,應避免追漲殺跌,要選擇合適時機入場,並適當延長投資週期,踐行價值投資理念。(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