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打詐傷及數位弱勢族 零工經濟、中高齡者恐成受害者
銀行業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詐騙猖獗,面對詐騙行爲持續「變招」,不少銀行爲打詐啓用AI系統偵測加速凍結帳戶,但近期也出現不少民衆「求助」,原因是明明未參與詐騙犯行,銀行帳戶卻被認定有嫌疑遭鎖,恐讓零工經濟、高頻交易者、中高齡從「數位弱勢」轉爲「金融排斥」的新受害者。
爲強化打擊詐騙,金融機構在金管會要求下,加嚴高風險帳戶控管措施。近期不少民衆帳戶遭鎖,導致提款、轉帳、網路銀行使用全面受限,資金瞬間卡死,原因普遍都是因爲帳戶長期未使用或交易太頻繁、低餘額被偵測爲異常。
宋姓男子今年4月在Threads具名發文,指他的銀行帳戶無法正常收款,銀行回覆,由於其帳戶今年4月出現六筆不到3,000元匯款,3月類似金額26筆,總金額不到5萬元。他解釋,這些錢都是朋友間飯前轉帳或社團間贊助費用,但銀行僅回覆「若不滿意可選擇銷戶,否則須提供所有金流來源證明。」
宋男說,銀行無疑將所有風險與責任轉嫁用戶,身爲守法市民,應有基本金融往來自由與隱私保障,沒有具體違法或異常行爲,個人帳戶竟可任由銀行以模糊不清標準凍結,並要求交付詳細個資與交易證明,完全不合理。
由於銀行凍結帳戶影響日常使用,不少網友集結成立自救會,除統整歸納容易鎖帳的銀行有哪些,也發現易受影響金額範圍從1,000元到20萬元都有,且個人戶、公司戶、薪轉戶統統跑不掉,且銀行不接受生活開銷、股票交割、廠商付款、事業經營等理由。
新竹打詐官警指出,不少外送員、網拍個體戶、短租業者銀行帳戶特徵就是「快進快出、多筆小額」,這恰巧是銀行風控系統中「近似測試行爲」的紅線。他們並非詐騙團體,卻因工作性質被系統被鎖帳。
另外,許多中高齡數位弱勢民衆對網路銀行服務不熟悉,傾向使用「久未使用」的傳統存摺,當他們突有大額款項進出,例如繼承、賣房、子女孝親費,極易觸發異常警示。這類型民衆缺乏線上申訴或解釋能力,解鎖流程尤其艱難。
新竹打詐官警示警,當正規銀行大門關上,真正有金融需求的邊緣羣體恐被迫尋找替代方案,包括地下匯兌、高利貸或未受監管的虛擬資產交易。過度嚴苛打詐風險管控,可能無意間助長地下金融,將原本無辜民衆推向更高風險環境,最終反而讓詐團有更多隱蔽洗錢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