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地緣政治 進入新一輪震盪期
日本共同社分析,川普可能會退出美日韓澳等參加的「印太經濟架構」。圖爲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時握手。(路透)
分析人士指出,鑑於川普上次總統任內對中國的圍堵政策,加之此次競選總統期間對中國激烈的言辭,川普重返白宮後,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可能進入新一輪震盪期。美國的盟友和最大競爭對手中國,都需爲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新加坡學者李明江接受美國之音採訪,他認爲,美中關係恐進入「劇烈波動」的時期,美國對中貿易及科技施壓的強度會加大,兩國經濟「脫鉤」的趨勢也將更加明顯。
李明江說:「川普第二任期,他主要政府部門負責人可能完全是對中鷹派人物,除了他自己主張對中強硬的領域,其他領域也會受到這些強硬的部門領導人影響。」全球兩大強權恐還有1、2年的激烈較量,直到雙方都認清,無法徹底讓對方屈服,纔會重回談判桌。
對於川普的「交易性格」,李明江認爲,確實會讓美國的印太盟友擔憂,但臺灣不至成爲川普與中國交易的籌碼,因爲事關美國的重大利益,川普政府的決策圈人士應不至輕言棄臺,但較小範圍內「打臺灣牌」,例如利用軍售或美國官員訪臺迫使中國讓步,是較有可能的做法。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美國輿論擔心這會分散對印太地區的關注力。哈姆萊大學(Hamline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舒茲(David Schultz)說,競選期間,川普多次表示他可以結束烏克蘭戰爭,如果這一承諾兌現,意味着美國將有更多戰略資源,可用於印太地區的軍力部署。
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爲,川普重返白宮後,現任總統拜登一手推動印太民主友盟國家「圍堵中國」的多邊合作,都恐迎來劇變。日本共同社也分析說,川普討厭多邊機制,偏好透過雙邊談判進行交易。拜登政府在印太推動的多邊合作架構,可能變得形同虛設。
共同社指出,川普主張提高關稅以保護美國國內產業,可能會退出美日韓澳等參加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維持互惠的經濟關係或面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