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騎手之力共保舌尖安全
編輯部:
近年來,有外賣小哥通過在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傳小視頻,曝光一些外賣店的髒亂差現象,或在送餐時當面告訴食客需要“避雷”或可以“種草”的店家,成爲保障市民舌尖安全的一方力量。日前,上海市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外賣騎手納入食品安全基層治理體系,探索出一條“自治、共治、慧治”的創新路徑。
讓騎手參與舌尖安全治理,巧妙激活了流動於城市中的基層力量,爲破解網絡餐飲虛擬性、跨地域性帶來的監管難題提供了方案,成爲食品安全治理轉型升級的區域實踐。
引入新的治理力量,是完善食品監管的重要突破,亦是對“人人皆爲食品安全守護者”治理生態的打造。騎手作爲城市的“移動探頭”,擁有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監督的特殊價值——他們每日穿梭於餐飲門店之間,處於食品安全監督的前哨。騎手舉報無證經營、地址不符等行爲被納入監管閉環,有效填補了監管空白。這一舉措將市場活動的參與者轉化爲治理的一分子,對分散的社會力量進行了制度化動員,助力監管觸角延伸至傳統方式難以覆蓋的隱秘角落。
激勵機制的創新,是撬動共治熱情的支點,“物質+精神”獎勵雙管齊下,可持續提升騎手參與治理的熱情。在靜安,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騎手可用積分兌換雨披、餐券等物資,而在月度通報會上的公開表揚則賦予其社會認同與職業尊嚴。上述激勵措施使騎手從被動的規則執行者轉變爲主動的風險發現者。這種雙驅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其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動性。騎手個體積極性匯聚成社會共治的動力,爲食品安全防線注入源頭活水,進一步提升了城市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運行機制的精密協同,是治理效能躍升的關鍵支撐,進而構築“舌尖”安全精細治理的骨架。在上海市市北高新園區,“日排查、周清單、月通報”與“紅黑榜”動態管理,構成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精密治理系統。這不僅能以清晰的時空節點確保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得以高效流轉與閉環處置,還能通過整合騎手反饋、遠程監測等多源數據,形成覆蓋經營全鏈條的信用畫像,使“紅榜”示範店獲得正向激勵,“黑榜”商戶則面臨精準懲戒。通過公開透明的獎懲,引導市場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經營生態。
上海靜安以“騎手共治”破題,爲城市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當然,騎手這一羣體專業辨識能力有限、發現隱蔽問題能力較弱等問題仍需引起重視。想要持續推廣,一方面需強化騎手專業培訓,提升其對食材儲存、加工規範等隱患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可探索數字賦能,如開發簡易隱患上報APP,集成拍照取證、定位標記功能,利用大數據分析騎手上報信息,進而預警區域風險。唯有讓“慧治”底色更濃,方能突破人力侷限,使治理觸角更深更廣,守護千萬人“舌尖上的安全”。
記者唐一路於上海
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