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奇光:科學家捕獲神秘雙脈衝信號,地外文明暫未被排除
銀河系深處一顆普通恆星,竟向地球發出前所未有的詭譎閃光——兩束間隔4.4秒的脈衝如同完美複製,伴隨恆星在0.1秒內驟然半隱的詭異現象,讓NASA科學家也坦言:“無法排除外星文明的可能性”。
在2023年5月的一個觀測夜,前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程師理查德·斯坦頓鎖定大熊座一顆類太陽恆星(編號HD 89389)時,首次捕捉到這道宇宙奇光。在後續三小時內,該信號又閃現兩次,每次都精準保持4.4秒間隔的“雙脈衝”模式,其波長結構與亮度變化軌跡近乎鏡像重合。
“累計超過六萬小時的天文觀測中,從未出現如此特徵的光脈衝,”斯坦頓在《宇航學報》發表研究中強調。更令人困惑的是,兩次脈衝之間恆星亮度發生“亮→暗→亮”的劇烈波動,甚至出現短暫消失。
四年前曾有過相似記錄——2019年另一顆類太陽恆星(HD 217014)附近出現相同特徵脈衝。當時疑爲飛鳥干擾被暫棄,重新分析後卻排除了人爲因素。如今這道“宇宙雙生光”再次現身,科學家面臨真正的未解謎題。
斯坦頓指出,飛機、衛星或大氣湍流等常見干擾源已被排除,但仍有幾種可能性:地球大氣中的激波干擾、太陽系外小天體衍射星光、遙遠小行星造成部分日食效應,或是某種引力波擾動——每種解釋都存在缺陷。
“我們甚至無法判斷該信號源於恆星自身發光調製,還是某種穿越星際的移動物體遮擋光源,”這位曾參與“旅行者”探測任務的資深專家坦言。唯一能確定的是,脈衝源距離我們約一百光年。
斯坦頓長期通過美國綠岸天文臺開展“搜尋地外智慧生命(SETI)”項目。與主流射電探測不同,他聚焦於宇宙中的光學激光通訊信號,利用民用級元器件構建高速光子計數系統。這次異常脈衝雖未獲定論,卻成爲該項目迄今爲止最引人矚目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