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中心驚現「太空龍捲風」 細絲狂舞1萬年!科學家揭神秘結構

▲CMZ的20 km/s分子云中一組細絲結構。紅色和綠色分別代表由SiO和CH3OH所示蹤的細絲結構,其分佈明顯不同於塵埃連續光譜(藍色所示)所示蹤的稠密氣體。(圖/翻攝自上海交通大學官網)

記者葉睿涵/綜合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近日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發現一種前所未見的細長絲狀結構,形似「太空龍捲風」,爲天文學界帶來全新認識。這項研究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揭示這些絲狀結構在「銀心分子區」(CMZ)中扮演物質循環的重要角色,相關成果已刊登於《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

綜合科學警報(ScienceAlert)與上海交通大學消息,CMZ是環繞銀河系中心直徑約200至300秒差距的區域,蘊含高達2×10⁷太陽質量的緻密分子氣體,並伴隨強烈湍流與高能爆發現象。

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博士後楊楷帶領團隊,透過ALMA對2塊分子云進行高解析度觀測,並在一氧化矽(SiO)與其他8種分子輻射線中,意外發現這些僅0.01秒差距、長而窄的細絲狀結構,其速度結構與現有氣體外流模型不同,且未與塵埃輻射對應,顯示其具有不同的形成機制。

▲CMZ的2個分子云中偵測到多處細絲結構。紫色代表SiO的偵測訊號,紅線代表認證出的細絲結構的骨架。(圖/翻攝自上海交通大學官網)

這些「太空龍捲風」並非靜態存在,而是由強烈激波作用下形成的短暫動力結構。觀測結果顯示,細絲內部存在碰撞激發的甲醇(CH₃OH)脈澤,代表其處於高溫高密度的激波環境。團隊推測,激波將SiO與多種有機分子從塵埃釋放至氣相,形成可快速將物質重新分佈至銀河中心的短命結構。

進一步分析指出,這些細絲與過去在CMZ觀測到的密集氣體絲狀體不同,可能由激波與分子云的交互作用產生,壽命約一萬年。它們受湍流壓力主導,並在消散後將氣態分子重新凍結回塵埃,有助於理解CMZ中矽與有機分子的廣泛分佈來源,提供銀河系中心動力與化學演化的新視角。

研究人員表示,若未來觀測證實這類細絲在CMZ中普遍存在,將有助於解釋該區域的物質再循環機制。團隊計劃結合更全面的巡天觀測與數值模擬,進一步探討「太空龍捲風」的形成機制與分佈特徵,並評估它是不是也存在於其他星系核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