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築夢,邊疆留芳!2025滬疆“銀齡行動”志願者凱旋

8月12日的上海虹橋機場,掌聲與擁抱交織成最動人的旋律。20位平均年齡64歲的“銀髮使者”帶着新疆大地的風沙與熱忱,結束52天邊疆志願服務載譽歸來。

他們用佈滿歲月痕跡的雙手,在喀什古城的街巷、克拉瑪依的油田小城播撒智慧的種子,以“老有所爲”的赤誠,爲滬疆協作的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把先進理念、實用技術播撒在醫療、養老、教育等十餘個領域,爲邊疆留下了一支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足跡遍佈六地,深耕醫療等十餘個領域

7月的西行航班上,這羣頭髮花白的志願者眼中閃爍着與年齡不符的熾熱。從喀什市到葉城縣,從澤普縣到克拉瑪依,他們的足跡跨越六地,在醫療、養老、教育等十餘個領域深耕。

在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醫療組專家手把手帶教年輕藥師,從“藥學門診”的問診技巧到疑難病症的用藥方案,將數十年臨牀經驗傾囊相授;莎車縣福利院裡,養老服務管理專家伏案數週,量身打造的“制度+標準”升級方案,讓邊疆老人的晚年生活多了份妥帖;澤普縣的校園裡,教育與心理專家設計的“心靈樹洞”課程,讓孩子們的笑臉像戈壁灘的向日葵般燦爛。

他們像不知疲倦的“銀髮播種機”,不僅留下先進理念與實用技術,更通過“傳幫帶教”的接力,爲邊疆培育出一支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正如參與過三次援疆的老醫生王建國所說:“我們走了,但知識和經驗能在這片土地上紮根,這纔是最有價值的奉獻。”

提升服務效能,創新“團組巡迴”模式

“不能讓專家資源‘扎堆’,要讓每寸土地都感受到這份溫暖。”此次行動創新推行的“團組巡迴”模式,成爲提升服務效能的關鍵。養老服務管理、醫療教育等專業組精準對接基層需求,從喀什古城到克拉瑪依油田小城,志願者們帶着設備與教案輾轉奔波,讓“流動服務”與“精準深耕”相得益彰。

莎車縣的養老院裡,養老組專家結合當地習俗調整服務流程,讓老人們直呼“比親人想得還周到”;在巴楚縣偏遠鄉鎮,巡迴醫療組的臨時診室前排起長隊,專家們忍着高原反應爲村民義診。這種“按需配送”的服務模式,讓銀髮力量穿透地理阻隔,浸潤到邊疆的每個角落。

以初心爲炬,廿二載接力照亮滬疆深情

自2003年滬疆“銀齡行動”啓動,22年間21期、463人次的志願者接力奔赴邊疆。此次歸來的隊伍中,10位“老將”帶着援疆、援滇的故事再度出發,眼神裡的熱忱一如當年;“新兵”們則將首次邊疆之行變成全心奉獻的征程,用行動詮釋“歲月可老,初心正暖”。

此次隊伍中最年長的69歲志願者劉廣匯深有感觸地說:“人老了,就總想着能多做點有意義的事。看到邊疆的變化裡有自己的一份力,這股勁兒比年輕時還足!”

從當年的“拓荒者”到如今的“傳火人”,“銀齡行動”早已超越志願服務的範疇,成爲滬疆深情厚誼的生動註腳。這些平均年齡超六旬的老人,用蹣跚卻堅定的步履證明:老年人的奉獻,永遠是照亮時代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