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經濟規模已超10萬億元 養老服務供給有很大完善空間|首席對策

“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並首次明確提到“發展銀髮經濟”。2024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億,佔全國人口的15.6%。同時老齡化發展速度快、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區域間、城鄉間差距較大。《“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要求包括:“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齡事業和產業有效協同、高質量發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加快健全,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在過去五年,養老服務從單項突破轉型正體系的建設,也爲繼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最大的突破是什麼?養老體系供需結構呈現怎樣的狀態?銀髮經濟已經達到怎樣的量級?還有哪些新機遇?科技如何賦能養老產業?養老產業與其他產業如何進一步深度融合?宏觀政策工具如何有針對性地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第一財經《首席對策》專訪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彭希哲。

過去五年養老服務從單向突破轉向整體體系建設

第一財經:彭老師好,感謝接受我們的專訪。根據《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內容,我們過去這5年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您認爲最核心的突破是什麼?

彭希哲:我覺得一個最大的核心,就是從原來的單項突破,現在轉向整個體系的建設。包括服務體系的建設,包括銀髮經濟整個體系建設,也包括養老金融,都是強調的體系建設。

所以體系建設中間,首先是中央對於整個養老和老齡事業有更清楚的頂層設計,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清晰。第二個是它整個的運行過程越來越往體系化的方面去發展。十四五,特別是去年和今年,我們更加強調了從縣區到街道到社區,要建立一個體系化的整合在一起的養老服務體系。包括養老服務體系,還包括比如醫養更好的結合,老年產業和老年事業更好的結合等等,都有一系列的進展。

“十四五”後期 我國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

第一財經: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老齡化的程度怎麼樣,有沒有最新的具體數據?

彭希哲:因爲整個中國現在老齡化程度在“十四五”的後期,也包括未來的“十五五”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主要就是在60年代,62、63年以後,一直到72 、73年,10多年中間,一個特大的出生人羣現在都進入了老齡化的階段。所以我們進入了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在“十五五”期間,除了快速老齡化之外,還將進入快速的高齡化階段,所以就使得我們在應對老齡化過程中,我們的挑戰會更加嚴峻。

傳統認知低估老年人消費潛力 需求洞察不足

老年服務提供者多爲中小企業 缺乏政策扶持

第一財經:從當前中國的養老產業的整個的供給結構來說,是否相對來說還缺乏平衡?

彭希哲:從供給的角度,我想在過去5年中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面也看到,供給的結構性中間還存在一定問題,最主要是我們的供給與老年人,包括備老人羣和老年人的家庭,和他們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是理念的問題,因爲我們過去總認爲老年人他不會消費,他也沒有錢消費,所以我們把消費的提升更多聚焦在年輕人和中年人身上,兒童的身上。當我們慢慢體會到、理解到老年人將是中國拉動內需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的時候,但是我們對他們的需求又把握得還不是太清楚。

第二個就是我們在供給提供中間,還會有很多的障礙。特別是老年服務中間,更多是一些小微企業和中小企業。它們要生存和發展,怎麼給這些中小企業,給它們更好的金融上的支持,財政上、稅收上的支持,怎麼讓他們能夠提供符合真正老年人需求的這部分產品,我們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也有很長一段路還需要走。

銀髮經濟當前規模已超10萬億元

銀髮經濟佔國民經濟比重持續提升 預計2035年達20%

第一財經:從現在來看,中國銀髮經濟的市場規模達到了一個怎樣的量級?隨着老年人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他們在衣食住行、健康、文娛等方面會出現哪些消費需求可以被滿足?同時這些需求變化對於銀髮經濟的創新發展會提供哪些機遇?

彭希哲:對於銀髮經濟,首先我們是2024年的國務院的一號文件,就專門說要推動銀髮經濟發展,提高老年人的福祉,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府的綱領性文件。在這個文件的推動下,過去一年半的期間,整個銀髮經濟各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地跟進,銀髮經濟現在實際上已經超過10萬億(的規模),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不斷的提升。我們復旦的團隊曾經做過預測,大概在2035年,銀髮經濟佔整體經濟比重大概會達到20%左右。但是,在研究銀髮經濟中間,我們也會面臨一些困難。我們講機器人,它是高科技的,但機器人在養老事業、養老服務業中間的運用,找到它的應用場景,很難。至少到現在,我們很難區分哪些機器人產業的產值或者它的服務是歸在銀髮經濟裡面,哪些不歸在裡面。所以這個我們在研究中間也面臨了一定的困難。

AI與機器人應用緩解護理人員短缺 提升服務效率

人工智能服務於老人可能帶來倫理問題

第一財經:在這個基礎上,銀髮經濟的創新方向,怎麼看待技術賦能養老的潛力和風險?

彭希哲:因爲從科學技術發展來說,它對我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貢獻,我覺得是上不封頂的,它是可以有巨大的潛力。

養老服務業最大的短板,實際上是我們服務人員的不足,包括護工,包括護理人員,包括醫護人員,包括老年醫院,安寧療護,各種各樣的人員的不足。AI的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廣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會彌補我們這部分人力資源的不足。當然我們在利用這些機器,利用這些科學技術的發明來服務於老人的時候,必然會面臨一個倫理問題。而倫理問題有一部分它是和我們整個科技的倫理相關聯的,我們這個人工智能到底是讓它來服務於人,還是最後它會控制於人。

養老服務需求旺盛 但配套仍顯不足

高等教育資源下沉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第一財經:服務行業也是在“十四五”規劃當中被提出來要和養老產業深度融合的部分,您怎麼來看過去這5年服務業和整個養老產業融合的成果?比如說像旅遊、老年教育、醫療等等,包括未來的產業融合,您覺得可能會有哪些新的模式?

彭希哲:在過去幾年中間,比如說老年旅遊應當講是非常紅火的,所以也給了我們旅遊業的復甦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弱點,比如說我們的保險制度沒有能夠很好地跟上,對於老年人,要麼是一般的旅遊險。因爲老年人的壽險,一般到了老年階段,我們的保險公司都不願意再給老年人做這種保險了。像這種老年團隊的旅遊線路的設計,它的隨團健康的保障,隨團交通工具的使用等等,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您剛纔提到老年教育,在過去的幾年中間,我們對老年的教育,特別在老年大學領域,我們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自己感覺就是我們的正規教育體系,包括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還沒有和我們的老年教育能夠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我們說要把終身教育當成是整個教育體系、教育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的領域。同時我自己認爲應該把更多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我們整個老年教育能夠更多地融合在一起,這樣讓我們的老年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讓老年人在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能夠完成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實現的很多夢想。

抗衰老藥物研發與療法有較大發展空間

第一財經:我們再展望一下未來的5-10年之內,您認爲銀髮經濟在創新發展方面會呈現出哪些趨勢?比如說我們剛纔聊了AI、機器人等等,除了這些之外,您覺得未來的創新點還有哪些?

彭希哲:第一個我覺得生命科學最近正在有非常大的突破。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都有重大突破。而生命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就是抗衰老的研究。所以在這個領域中間,各種各樣的藥品,各種各樣的治療手段,各種各樣的方案都在層出不窮。

除了生命科學、抗衰老研究之外,我自己感覺就是我們成體系的智能居住環境和生活場景,實際上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未來發展的空間。

個人養老金規模有限

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是改革方向

第一財經:彭老師我們再聊聊外界現在非常關注的養老金的問題。到2025年中,各個省份已經開始紛紛披露他們的城鄉居民養老金的調整方案。各界關於養老金上漲的呼聲日漸強烈。您怎麼看這一問題,財政投入還可以如何優化?

彭希哲:因爲我們現在的基礎養老金,總體來說,它是城鎮職工也包括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這部分養老金,它的基本的一個模式就是現收現付。就是要靠年輕人的繳付來支付現在老年人的養老金。隨着領取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但繳納養老金的人羣比例在不斷下降,現收現付爲主導的養老金的社會保障制度,肯定面臨越來越多挑戰,這個挑戰在全世界都是這樣子的。在過去5年中間,我們開始有個人養老金的試點。雖然個人養老金現在有一個數據說在到2024年的時候,我們有7000萬的個人養老金賬戶,還遠遠達不到我們說利用個人養老金來平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肯定是我們整個中國未來改革的方向。

養老中國方案必將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可調動養老資源更多 傳統家庭養老也有較大空間

第一財經:我們在談到養老的時候還經常會提到一個詞,就是“未富先老”,我們是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低的GDP增長的情況下進入到老齡化社會,這對我們未來的養老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會帶來一些什麼樣的挑戰嗎?

彭希哲:如果從整個的我們養老資源的使用,包括我們整個養老的模式,養老的中國方案來講,我們說跟西方發達國家靠政府的補貼,或者是完全靠市場來解決養老問題,肯定是要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比如說我們也可以建立長期照護的保險,我們要更多地動用社會的資源,用非社會的組織來參與到養老服務的供給。我們也會讓中國的企業,用社會責任的方式承擔更多的養老責任。中國有強大的國有經濟,我們政府能夠動用的養老資源應當比西方先期老齡化的國家要多得多。另外我們中國的家庭,包括子女,包括配偶,包括其他家庭的親屬,我們有中國傳統的文化,怎麼更好的把它發掘,怎麼更好用社會政策的辦法來幫助家庭進一步提高他們承擔家庭養老功能的這部分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可以學習的發展空間。

養老金融不僅要有回報

更要保證資金安全

第一財經:您怎麼來看待宏觀政策對養老產業的支持?比如說在金融政策方面,今年5月份,央行設立了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這是否體現了未來我們的重要的政策思路,或者說接下來這樣的政策工具是不是會越來越多?

彭希哲:首先國家的宏觀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另外我們也會看到在養老金融的發展來說,還是比較慢。這個裡面它就存在一個金融的最大特點,就是要保證資金的安全,保證能夠有更多利益、有回報,但是更多的要保證資金的安全。

對於養老的企業或者養老服務來說,特別是像小的養老院,或者是先期的創新小企業,它們很難有資金或者有財產,能夠像傳統的作爲我們養老貸款的抵押,來獲得金融的支持。怎麼能夠在比較少的抵押產品的時候,能夠更好評估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它們的償貸能力,在保證銀行和儲蓄者的資金安全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推動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都在探索。我自己的感覺是,政策已經在那裡,接下來就是看怎麼能夠把這些政策落到實地,真正能夠把資金用在推進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領域。

值班編輯: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