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將:無論我們選擇何種方法,都對敵方目標產生了預期的效果

印度中將Bharti站在鏡頭前,語氣堅定,彷彿在宣讀一份無可爭議的勝利宣言。

可惜,他的發言內容,連最基本的戰果都沒提。

1. "預期效果"是什麼效果?

"不管怎麼打,反正產生了預期效果。"Bharti說。

可預期效果到底是什麼?打中目標了嗎?造成傷亡了嗎?推進戰線了嗎?

他沒說。

不僅沒說,他還補充了一句:"這事應該由對方統計。"

翻譯一下:我打了,但打沒打中,你自己猜。

2. 戰場上的"空氣拳"

這邏輯放在實戰裡,就像一個人揮拳猛擊空氣,然後宣佈:"我出拳了,至於疼不疼,你自己感受。"

問題是,如果拳頭根本沒碰到人,那疼的到底是誰?

更尷尬的是,現場一片沉默。沒有歡呼,沒有反駁,甚至連質疑都沒有。

只有Bharti一個人在臺上,認真表演着"勝利者"的角色。

3. 阿Q精神的現代軍事版

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這操作,像極了阿Q。

——"雖然我沒贏,但我氣勢很足。"

——"雖然我沒打中,但我打得很認真。"

——"雖然沒有數據,但我有態度。"

這不是戰報,是心理按摩。

甚至有人調侃:"印度是世界第二強國,第一是韓國。"

什麼意思?韓國靠娛樂輸出精神勝利法,印度靠發佈會輸出勝利幻覺。

4. 軍工體系的"閉環"在哪?

好笑歸好笑,但問題很真實:

如果連一場小規模交火的戰果都說不清楚,那更大的軍事行動,又靠什麼保證可信度?

軍工體系如果只停留在宣傳層面,而沒有實際驗證,那所謂的"勝利",到底是誰的勝利?

Bharti的發言,像一場精心編排的表演,唯一的問題是——觀衆並不買賬。

下次發佈會,他會不會再來一段新的"預期效果"?

大概率會。

畢竟,在真相和士氣之間,有些人永遠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