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斯塔號」服役 提升水下救援能力

印度海軍全新潛艦救難艦「尼斯塔號」投入服役,可望強化水下救援能量。(取自印度海軍臉書)

「尼斯塔號」將納入印度東部海軍司令部轄下,支援各式水下作業任務。(取自印度海軍發言人「X」帳號)

軍聞網站「Naval News」報導,印度首艘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潛艦救難艦「尼斯塔號」(INS Nistar),繼本月初交付印度海軍後,已於18日正式成軍服役,未來可望大幅提升印度軍方的遠洋作業與水下救援能量。

報導指出,印度海軍於2018年9月,和該國國營印度斯坦造船廠(HSL)簽署採購合約,委託該公司首度自行研發潛艦救難艦,而「尼斯塔號」於2019年12月安放龍骨後、也於2022年9月下水,順利通過且完成一系列相關測試;之後則於18日成軍服役,後續將編入總部位處維沙卡帕特南的東部海軍司令部(ENC)轄下,執行海上部署與作業任務。

「尼斯塔號」艦身長逾118公尺、寬23公尺,排水量超過1萬噸,航速達14節(約時速25公里),可在海上巡航超過60天,並能搭載約250名官兵;該艦除搭載包含自航高壓救生艇(Self-Propelled Hyperbaric Lifeboat)、各型遙控水下載具、潛水鐘和水下起重機等先進裝備,未來更將擔綱深海救難載具(DSRV)的母艦,除支援飽和潛水和打撈等水下作業任務,也將在緊急時刻救援失事的潛艦官兵,強化印度軍方關鍵水下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