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MiG-21戰機終於退役 國防部長表彰成員「勇氣與犧牲」
印度空軍最後的MiG-21 戰機於1963服役,直至今年2025年才退役,超過62年的役期,可謂是功勞苦勞俱備。印度國防部特別舉行了相當隆重的退役典禮。(圖/法新社)
印度空軍操作的戰機種類繁多,被戲稱爲「戰機收藏家」,他們有最先進的4代半戰機,但也有老舊不堪的第二代戰機,比如MiG-21,由於老舊它的故障率奇高,飛行員損失損重。所幸,印度最後一支MiG-21戰機部隊終於迎來退役儀式。
部署在印度北部昌迪加爾空軍基地(Chandigarh AFS)的印度空軍第23「黑豹」中隊,終於在9月26日迎來MiG-21的退役儀式,印度國防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特別到場致詞,他稱MiG-21是印度空軍很重要的家庭成員,並且感謝多年以來,包括飛行員與地勤人員的「勇氣、犧牲和卓越」。
用「勇氣與犧牲」來形容可真是一點都不爲過,在印度空軍歷史上,很少有哪一架飛機能像MiG-21一樣充滿歷史,它的總服役年份長達62年,參與過多場與巴基斯坦的邊界衝突,固然最近是很多血淚史,但是過往也曾經輝煌過。
印度曾經與英國關係密切,被稱爲「大英帝國海外殖民地最璀璨的寶石」,但是在獨立之後,決定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不接邊主義」,也就是不倒向西方,在有些時候也與蘇聯搞好關係。於是他們決定放棄西方戰機,轉而購買蘇聯的MiG-21,由此開啓了蘇聯戰機(與後來的俄羅斯)在印度空軍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1960年代初期,印度在陸續退役英國留下來的幾款獵人式次音速戰機以後,決定選擇蘇聯的MiG-21三角翼2倍音速戰鬥機,以對抗巴基斯坦空軍當時正在使用的F-104星斗士戰鬥機。
雖然如今看來是個爭議決定,但是當年蘇聯戰鬥機有不少的優勢,包括成本更低、可以用當地貨幣支付,以及蘇聯願意提出的「當地國家生產許可」。後者後來被證明極爲重要,因爲MiG-21戰鬥機的製造經驗,確實幫助了印度的航空工業。
1962 年夏天,印度軍事代表團在蘇聯首次看到了MiG-21,幾星期後,新德里和莫斯科達成採購和許可製造許可,包括髮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和空對空飛彈都能組裝。
1963 年 3 月,印度空軍第一個MiG-21部隊成立,所使用的MiG-21F-13型,被印度自身稱74型戰機,到了1964年,印度空軍再接收小幅度改良型MiG-21PF(印度稱爲76型)。新款戰機在機鼻進氣錐內加裝了對空雷達,使其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然而,爲了增加燃油容量,機砲被取消了。
初期獲得的MiG-21,有些是蘇聯生產型,有些是蘇聯提供零件,由印度航空工業公司(HAL)組裝;但是HAL更希望的是完整製造流程,到了1970年印度製造(而非組裝)的MiG-21FL終於下生產線,交付給印度空軍
MiG-21FL根據印度空軍的要求進行不少改進,例如它的煞車和輪胎品質更好,安裝了更大的外掛油箱增進航程,配備了新的瞄準具,並且將機砲裝了回來。HAL公司最終生產了近200架MiG-21FL,並且在1971年12月,與巴基斯坦的邊境戰爭中勝出,在對地攻擊有所斬獲。更在空戰中擊落巴基斯坦的F-104戰機,可謂是聲威大振。
到了1970年代末,印度的MiG-21戰鬥機已成爲絕對的主力,共有 17 箇中隊服役,但是也出現一些問題,那就是這些外型接近的MiG-21的內部差異頗大,引擎種類不同,零件無法互通,造成維護上的麻煩。
即使如此,印度繼續投資MiG-21,最終型號稱爲MiG-21Bis,又稱爲「野牛式」,它是印度、俄羅斯和以色列聯合研發的,新款的俄製「光輝」(Kopyo)雷達,能夠發射視距外空對空飛彈。升級包還包括慣性導航/攻擊系統、電子對抗發射器,以及一些電子戰能力。
近年來,它的失事率快速攀升,影響了原本的地位與空軍中的形象。印度空軍歷史學家辛格解釋說,MiG-21機隊每10萬小時發生事故約26起,其實與同代其他飛機相比不算太難看,比如F-104的事故率更高,每10萬小時發生約30起事故。
其他因素也需要考慮。首先,MiG-21的航程較短,這意味着飛行架次通常時數只有35~40分鐘就要回航,這意味着起飛和降落次數較多,而大多數事故都發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
同樣重要的是,MiG21在過去超過25年的時間裡,被廣泛用於訓練目的,而訓練生必然是經驗較爲不足,這也使其遭受了比原本更高的人員減員。
不過,平心而論,MiG-21的「晚年損失」,不應該成爲它留給大家最後的印象,它對印度空軍仍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的歷史地位應該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