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萬國牌 也是國軍盲點

(圖/新華社)

根據大陸《新華社》引述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局長喬杜裡電視直播中說:「巴基斯坦空軍已擊落印度空軍3架陣風(飆風)、1架Su-30、1架米格-29戰鬥機、1架無人機,…所有參與行動的巴國空軍戰機均已安全返回。印度軍方對此尚無迴應。」

暫不論海上與地面戰況,0比6無疑是個碾壓性的空戰戰果,巴基斯坦空軍建立了現代空戰的典範。我們能從這場空戰中得到什麼啓發?

現代空戰越來越難發生「狗鬥」,勝負取決飛彈的射程;越能提早發現敵機、並提早鎖定與打擊,就越能擊毀對方。發現,涉及了地面、預警機、本機雷達性能;鎖定,涉及火控雷達性能;擊毀,涉及飛彈射程與準確度。

假設敵我戰機的發現與鎖定能力相同,剩下來的就是飛彈性能。事實上,印度空軍的發現、鎖定、擊毀能力差了一大截,再加上糟糕的電子戰能力,以至於6架印度戰機尚未飛出領空、本身自帶的飛彈尚未發射,就分別被巴基斯坦戰機(J-10CE與JF-17)所攜帶的霹靂-15、以及紅旗-9飛彈所擊落。

江湖傳言巴基斯坦空軍所攜帶的霹靂-15是解放軍自用版,而非外貿版,這場空戰可以解讀爲解放軍單挑法國、俄羅斯、美國、以色列等列強(印度軍購的主要來源國),這個戰果可不是列強所希望看到的。

解放軍霹靂-15E(國產版)使用可多次點火的雙脈衝發動機,射程超過200公里,外貿版射程被縮減至150公里。這個射程與陣風戰機攜帶之流星飛彈、美軍AIM-120D相當,在實戰中恐不佔優勢,這就是爲何巴國空軍緊急換裝國產版的原因。

在導引系統方面,霹靂-15E國產版採用雙模導引彈頭(紅外成像+主動雷達),抗干擾能力更強;外貿版可能簡化爲單一雷達導引、或減少雷達頻段。先進的氮化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雙向數據鏈,更是獵殺敵機利器。

霹靂-15E的核心優勢就是其優秀的電子戰能力。除了前述雙模導引彈頭(主動雷達+紅外成像)抗熱誘餌彈干擾設計,還具備跳頻與脈衝壓縮技術,結合脈衝(1000次/秒)演算法,有效對抗敵方雷達干擾和欺騙信號。當然,霹靂-17的技術指標更高。

AI無所不在,除了後方指揮系統有AI晶片,當然,霹靂-15E本身也內置了AI晶片,可自主判斷目標威脅等級(如優先攻擊加油機或電戰飛機),實施多彈協同攻擊策略,分散敵方防空火力。

由於霹靂-15E的優秀電子戰能力,即使印空軍也配備了預警機與地面雷達,但被巴基斯坦預警機遮罩干擾,而陣風戰機雷達探測距離僅有160公里、蘇-30MKI爲135公里,而J-10CE爲220公里、JF-17爲170公里,使得印度戰機尚未發現巴國戰機即被擊落,死的並不冤枉。

如何發揮空軍整體戰力呢?答案:跨區域協同作戰、預警機+電子戰機+飛彈所形成的「殺傷鏈」。以巴基斯坦空軍爲例,具備電戰能力的ZDK-03預警機(雷達探測距離450公里)協同殲-10CE攜帶之霹靂-15E,組成「電磁壓制與精確打擊」團隊,預警機干擾敵方雷達,同時引導霹靂-15E攻擊被遮罩干擾的印度戰機,形成「發現-干擾-擊殺」殺傷鏈。

印度不止是空軍,整個三軍武器系統都是「萬國牌」,其協同性極差。例如陣風、蘇-30MKI和米格-29的通信系統互不相容,預警機無法向陣風傳遞目標數據,導致戰機孤立作戰;蘇-30MKI雷達抗干擾能力弱,在巴基斯坦空軍電子壓制下頻繁失聯。

「萬國牌」害死了印度空軍,萬國牌裝備缺乏一致性的對抗電子戰流程,導致飛行員訓練與戰術僵化。此外,印度空軍飛彈性能不佳,巴基斯坦空軍以J-10CE對抗陣風、以JF-17對抗蘇-30MKI和米格-29,形成先發制人優勢。

國軍有點類似印軍「萬國牌」思維,東西拿來就好,至於超視距打擊、可多次點火的雙脈衝發動機、飛彈之電戰能力、體系作戰能力,我什麼都看不到!(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