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式門把手,真實用嗎?

我以爲,只有我遇到此類問題,沒想到這麼多人。

前兩天,在朋友圈吐槽新能源汽車門把手問題,迎來不少朋友共鳴。我說,現在打車時,覺得好像跟不上時代,車門都不知道怎麼開。

有的新能源車,要按一下按鈕再往前拉,還有的設計成斜着的,完全摸不着頭腦;一頓操作下來,沒打開,顯得特別尷尬;用力過猛,司機可能會在心裡嘀咕,覺得我不愛惜車子。

這讓我很困惑:爲什麼新能源車企普遍選擇隱藏式門把手設計?

01

我認爲是一場科技感、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的博弈。

傳統燃油車設計早就定型了,門把手這種小細節,就成了打破常規的關鍵。就像當年特斯拉用一塊大屏取代儀表盤一樣,隱藏式門把手成了新能源車的標誌。

消費者看到光溜溜的車門,會感到新奇,甚至有點不知所措,但這種體驗反而讓人覺得這車很科技;要是換成桑塔納那種傳統門把手,誰會多看一眼?

這種設計就像新能源車企的“入門券”,不用顯得保守了。

門把手的技術敘事想必你也略聽到一二。雖然工程師們可能承認,隱藏式門把手對續航的提升其實很有限,最多也就省個五到十公里。

但在發佈會上,“降低風阻”這個理由聽起來很厲害,現在新能源車都在拼續航,任何能寫進宣傳資料的數據都很重要。

就像當年手機廠商吹噓陶瓷背板散熱多強,雖然用戶感受不到,但參數好看就行。而且,把隱藏式門把手和流線型車身一起宣傳,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超跑。花二十萬買一輛“平民超跑”,性價比不是很高嗎?

更關鍵的是,設計本身是市場競爭的手段。

新能源車的主要賣點是用戶體驗,傳統車企把燃油車改成電動車,總有點彆扭,而隱藏式門把手這種明顯的特徵,能立刻吸引消費者。

你去商場展廳看看,路過BBA電車,可能分不清是油車還是電車,但看到沒門把手的車,十有八九是新勢力的車,這種設計既避免了和燃油車的直接比較,又讓消費者覺得這車很創新。

不過,這種設計也有問題,在極寒天氣下,隱藏式門把手容易出故障,維修成本還很高,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可能會影響救援效率。

這不是我瞎說,在小紅書、微博、知乎上有大量用戶吐槽。但是,車企爲什麼還堅持用呢?因爲願意爲科技感買單的消費者,容忍度極高。而且,本來就不想買新能源車的人,車企也不太在意。

所以,小小的門把手,背後藏着新能源車企在品牌塑造、技術突破和爭奪用戶心智上的三重博弈。

02

既然這樣,問題來了:隱藏式門把手或觸控式車門把手的成本,真比傳統機械結構更划算嗎?

這個問題得分開來看。我查了一下,單從物料成本來說,隱藏式門把手成本是傳統機械結構的10倍起步。

拿特斯拉來說,根據外媒報道,Model S 更換單個門把手的費用在500到1300美元之間;Model 3 的費用是300到800美元;Model X 更換一個門把手要花500到1400美元;Model Y 則高達800美元左右。

懂車帝上也有不少用戶提到,更換門把手總成費用在3000到5000元之間。這背後原因是,隱藏式門把手要額外的傳感器、電機和電子控制組件,這些部件的物料成本以千元爲單位計費。

問題出在手柄機械、電子部件上,只換手柄即可,但問題出在連接到所有手柄的佈線或傳感器上,就不友好了,你得更換所有。

所以,從特斯拉來看,隱藏式門把手物料成本的確高。

那國產車呢?

目前來看,國產車型更換成本呈現兩極分化:中低端車型單個門把手總成的價格大約在500到800元之間。例如:某12萬元級別國產車更換費用約600元,這背後得益於國內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像寧波拓普這樣的本土供應商,已經把微型電機成本壓低到35元/個,比進口件便宜了60%。

但是,這不是絕對的。

有些高端車型的按鍵式電動門,選裝價格能達到8000元。它的觸控式車門把手的價格,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因爲爲了應對碰撞斷電的風險,車企不得不在門把手裡加裝一個獨立供電模塊。

有個品牌就說,每扇門單獨配一個冗餘電池,成本就要增加200元左右。四門車型一下子就多出了1000元的開支。

這還沒算上低溫加熱裝置(防止凍裂)、防夾手傳感器這些“補丁設計”,以及比傳統結構多30%的耐久性測試費用呢;而傳統機械門把手的成本,其實只要150元左右。

還有一點很重要,現在沒有國家強制要求車內必須保留機械把手的政策,有些廠商在設計時,爲了安全起見,還是會保留機械把手。

換句話說,車企花了大價錢,裝了兩套系統,這反而違背了“精簡設計”初衷。

不過,從車企角度看不一樣了,隱藏式門把手單個成本比傳統門把手高,但在整車研發裡,屬於“高槓杆設計”。

傳統車企要改發動機,得花幾個億,而改個門把手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繞開發動機、變速箱這些技術難題;隨着供應鏈成熟,這類零部件成本會逐漸降低,說不定最後還比傳統機械結構更便宜。

這跟手機取消耳機孔一樣,一開始被罵,後來反而成了利潤增長點。因此,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隱藏式、觸控式門把手沒壞,當然挺好,要是壞了,維修成本真不低。

但從車企角度看,這種設計是短期成本高、長期收益大的“聰明選擇”;那至於最終是否值得呢?還要時間來驗證。

03

既然門把手問題已經被大家吐槽了這麼久,爲什麼車企就不能給個選擇呢?比如:讓消費者選傳統門把手或者隱藏式門把手?

我覺得,表看是設計選擇問題,實際上,背後藏着一堆行業裡的“潛規則”,說白了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像飯局上誰都不願意第一個放下筷子一樣,車企們在這事兒上早就形成了一個利益勾連的“聯盟”。

第一層原因:成本問題。

表面上看,提供兩種門把手是多一個選擇,但對車企來說,意味着要重建兩套供應鏈體系,模具得開兩套,生產線得分流,質檢標準也得翻倍,這些隱性成本能把單車利潤吃掉一大半。

關鍵的是,傳統門把手早被新能源車供應鏈邊緣化了。

比如:寧波拓普這種供應商,現在主要生產電動把手用的微型電機,改造生產線的成本,分攤到每輛車上,比重新生產機械把手還便宜。這像讓習慣了做預製菜的廚師去炒小鍋菜,不是做不了,而是太不划算。

第二層是行業規則,新能源車的科技感早已經和隱藏式門把手深度捆綁了,好比星巴克的Logo沒了美人魚,立馬就變路邊攤。

某新勢力品牌高管也曾說過:“您看這車連隱藏式門把手都沒有,智能化肯定落後。”這話聽着有點誇張,但確實是行業裡的共識。

這種認知綁架讓車企寧可硬扛用戶的投訴,也不敢破這個“規矩”;就像奢侈品櫃姐絕對不會主動推薦打折款一樣,車企也不想因爲裝了個傳統門把手而顯得“不夠高級”。

還一點,我認爲是行業的集體PUA。

所有車企都心知肚明,隱藏式門把手是個“毒蘋果”。但誰要是先鬆口,誰就成了行業罪人。

有個車企的產品經理算過賬,保留傳統把手,車的風阻係數得多標0.01Cd,續航里程得少寫5公里,在大家都拼參數時,這等於自己給自己挖坑。

更可怕的是,競爭對手會立刻抓住這點大做文章,把“技術倒退”做成大字報貼你臉上;消費者哪管你用戶體驗好不好,參數表上少個數字,直接就轉投別家了,這種囚徒困境逼得車企互相架着往火坑裡跳。

所以,這事,我感覺像精心設計的陽謀:

用供應鏈成本問題把車企綁住,用參數把消費者選擇綁住,用認知把審美綁住,最後用沉默把反對者綁住。

除非政策下來強制要求,否則車企們都會默契地維持這個“皇帝的新衣”,畢竟,在商業世界裡,有時,集體犯蠢比獨自清醒更安全。

04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新能源車門開啓方式,學習成本,該由誰承擔?

汽車製造商?經銷商或者4S店?還是行業協會和政府監管機構?又或者直接把責任推給用戶,強調“這是科技的進步,你得學着適應”?

我認爲,比起糾結這些,車企更應該認真思考一個根本問題:到底什麼纔是爲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小道消息說,某安汽車在車門上貼了一個“按壓開啓”提示貼,每輛車增加7.3元成本;聽起來挺貼心,更有意思的是,這家車企還把這項支出包裝成“人性化設計”,寫進了營銷話術裡。

還有某品牌,在門把手凹陷處雕刻了盲文指引,每輛車多花12元成本。這些看似爲用戶着想的舉措,其實在把用戶教育成本轉化爲品牌資產。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真的爲了方便用戶,而是爲了讓消費者覺得“這車很高級”。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各大社交平臺,發現“新能源車門難開”的吐槽數不勝數,這背後暴露了消費者的真實困境:

花幾十萬買車的用戶,要像破解密室逃脫一樣,摸索着找開門機關;可悲的是,70%的消費者在展廳對比後,還是會主動選擇隱藏式門把手 ,因爲怕被貼上“不懂科技”的標籤。

這種羣體性認知綁架,讓用戶甘願支付隱性學習成本。

所以,車企深諳“不適感=科技感”的消費心理,故意把開門方式設計得複雜;比如:特斯拉堅持使用單踏板模式,儘管增加了學習成本,但卻強化了“顛覆傳統”的品牌認知。

這種策略下,學習成本不再是負擔,而成了篩子;能熟練操作隱藏式門把手的人,自動被歸類爲“科技先鋒”羣體,進而產生身份認同帶來的二次消費。

還有更離譜的吐槽說,以後會不會催生新利益鏈條?

比如:推出專門針對電子門把手的車險,把學習成本轉化爲保費。要是真有這一天,買車保險可能又要額外增加一筆開支了。想想都覺得可怕。

萬一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會迎來一個魔幻的現實:學習如何開車門,竟成了現代人的成年禮,甚至變成了一場尋寶遊戲 。

真希望,昨天我看到的段子能快速實現:

出來一個人,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樣,把新能源車門把手的設計統一下;畢竟,誰也不想每次打車時,都像個新手,面對車門不知道怎麼開。這你受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