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專家:上合組織「歐亞再定位」絲路重生!歐美海洋霸權結束
歐亞大陸「再定位」(ReOrient)巨大浪潮的一環,與「全球南方崛起」並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上海合作組織(SCO)本週於天津召開會議,義大利學者5日專文分析,若從上合組織30年曆史放,它並非對抗西方的政治陰謀,而是歐亞大陸「再定位」(ReOrient)巨大浪潮的一環,與「全球南方崛起」並行,SCO會員國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土耳其及中亞諸國,構成一條從東亞延伸至地中海的陸上走廊,有如古代絲綢之路的再現,宣佈大航海時代以來的西方海洋霸權結束。
曾任義大利派駐聯合國官員、歐洲議會議員阿爾拉契教授(Pino Arlacchi)於義媒L’Antidiplomatico發表專文,文中首先談到西方媒體對於上合組織峰會反應過度,甚至帶有偏見,他指出,事實上SCO已經存在近30年,一直是國際政治裡安靜而熟悉的存在,媒體將它描繪成中俄對抗西方的陰謀,只是狹隘的西方觀點。
如果把SCO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它代表的不僅是一個組織,而是一股巨大的時代潮流:歐亞「再定位」(ReOrient),與「全球南方崛起」的趨勢並行,並透過歐亞大陸內部的聯繫逐步成形。
阿爾拉契教授指出,上合組織成員國涵蓋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土耳其以及中亞國家,構成一條從中國延伸到地中海的陸上走廊,這正是昔日絲綢之路的現代性回聲,代表着一場「歐亞再連結」悄然發展,雖然俄烏戰爭暫時模糊了其光芒,這一軸線仍是當今全球經濟與政治的重要連結力量。
歷史上,歐亞大陸的內陸交通曾是世界的主動脈,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帝國」時代,商人憑藉一紙通行證,便能從亞美尼亞一路到廣州,自由流通商品、思想與文化,並稱這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全球化(La prima globalizzazione fu euroasiatica)。
然而,十五世紀的歐洲航海革命改變了格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海權興起,使海上航線取代陸路,逐漸削弱了歐亞內陸的中心地位。此後五百年,世界由歐洲列強與美國掌控,以制海權維繫霸權,並透過冷戰時期的軍事包圍,限制俄中等陸權國家重建連結。
直到二十世紀末,隨着蘇聯解體、中亞國家獨立,以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歐亞再連結的進程再度啓動。如今的歐亞合作呈現網絡化與多極化,與冷戰時期的雙極對抗、或1991年後的單極體系截然不同,北京是經濟引擎,莫斯科掌握能源與安全,伊朗與土耳其則扮演戰略樞紐。
新生的絲路並非沒有挑戰,印度與中國的競爭、俄土的區域摩擦、伊朗與沙烏地的矛盾,乃至文化與宗教差異,都可能成爲障礙,同時,西方也不斷透過制裁、技術封鎖、顏色革命等方式加以干預。
但無論如何,歐亞的「再定位」正在推動歷史重回常態:歐亞不再是邊陲,而是全球的核心,這一過程不必然意味着對西方的威脅,卻確實宣告歐美獨霸時代的結束,未來,歐洲也可能重新定位,不再是大西洋的邊陲,而是歐亞大陸的西端。
經過五百年的海權霸權後,世界正回到更接近馬可波羅時代的格局,歐亞是連接而非分隔,是合作而非對立,阿爾拉契教授打趣的下結論:馬可波羅要是重生在這個時代會很容易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