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智慧”促全球共贏——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述評(下)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中國憑藉強大的技術積累和開放合作的姿態,走在了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前沿,不僅推動了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還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框架的構建,彰顯出在全球人工智能生態中的引領作用。

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人工智能發展曾長期依賴算力堆積提升模型性能。這種模式雖有效,但資源消耗巨大,使用門檻較高,加大了中小企業和普通開發者的參與難度。中國科技界與產業界通過創新算法、優化模型架構及利用開源技術,逐步改變了這一格局。

以DeepSeek爲代表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僅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還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從“堆算力”向“拼算法”轉變,顯著降低了大模型的訓練與部署成本,促進了人工智能技術更加普及,推動了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的多元化發展。由此,更多開發者能夠參與技術創新,更多中小企業得以部署人工智能應用,各行各業也在相關技術的助力下實現智能化升級。

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在2025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曾表示,DeepSeek令人印象深刻,在高效開發開源模型以及計算效率方面表現出色。中國大模型憑藉高效推理能力和高可及性,打破了中小企業與開發者的技術壁壘。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也多次高度評價中國大模型的發展。他表示,DeepSeek等中國大模型成本低、效率高,將加速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爲全球人工智能生態注入了更強的創新動力。

中國大模型爲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了新思路與經驗,證明高性能、高效率的人工智能系統並不僅依賴算力堆積。這一模式也爲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重要借鑑,幫助更多國家和企業跨越技術壁壘,共享人工智能紅利。

畢博全球市場業務負責人、合夥人伊麗莎白·丹納表示:“DeepSeek展現了一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模式,證明人工智能發展還存在另一條可行路徑。這標誌着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進展,預示着未來人工智能將更加多元與開放。”

以場景驅動創新

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多元化應用場景驅動。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醫療健康、金融服務等諸多領域,中國都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和深厚的數字經濟基礎。豐富的應用場景,使中國成爲人工智能發展的“最佳實驗室”,爲全球人工智能的創新與進步注入強勁動力。

2023年7月,施耐德電氣在北京成立“AI創新實驗室”,致力於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關鍵行業真實場景的深度融合,解決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問題。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說:“中國市場的多元場景爲人工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落地提供了最佳實踐場所。施耐德電氣將助力產業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爲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進行人工智能投資,以場景應用驅動創新。今年3月,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宣佈在北京投資25億美元建設其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6月,阿斯利康與中國醫藥企業石藥集團達成戰略研究合作,將利用人工智能引擎驅動的高效藥物發現平臺,合作推進新型口服候選藥物的發現和開發。

一系列投資案例,凸顯了中國多元化應用場景的獨特價值。未來,將有更多跨國企業選擇在中國開展人工智能研發創新,不僅助力中國產業升級,也將在全球範圍內釋放更大的創新紅利。

引領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技術治理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走在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前沿,秉持高度負責的態度,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爲其他國家樹立了典範,也引領着全球治理方向。

“人工智能作爲創新技術,其治理規則的構建不僅關乎技術本身的發展,也將影響全球格局的演進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安全研究室主任郎平表示,有了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經驗,其他國家不再是“摸着石頭過河”。

作爲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安全、可控、公平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治理框架。2023年10月,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爲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指明瞭方向和路徑。2024年7月,中國提出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獲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還積極助力彌合全球人工智能鴻溝,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相關能力建設,通過數字絲綢之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以及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合作等雙多邊機制,將人工智能納入合作框架,推動與全球南方國家在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層面的廣泛合作。

通過一系列行動,中國不僅推動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建設,也爲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的機會,進一步增強了國際合作與共贏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