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高考志願爲例,談談人生如何選擇

人生充滿了選擇。

已經填完志願的中考生,即將放榜填志願的高考生,需要在一衆院校和專業中做出選擇,而這個選擇事關重大。 日後,我們還會選擇工作、選擇伴侶、選擇生活方式……這些都可能是影響一生的重要選擇,所以我們慎之又慎。

我們每天其實還有很多小的選擇。比如同學們每天做每一道客觀題是在選擇,今晚吃什麼菜是選擇,遊戲裡面使用哪一個英雄是選擇,我今晚看不看世俱杯都是選擇……只不過,這些選擇不太重要,選錯了也沒什麼,不需要過多思考。

可以說人的一生都在選擇,如果做好每一道選擇題,尤其是事關重大的選擇題,很大程度上關乎着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

大家知道,協助大家進行中考志願填報是我工作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在這樣一個重要的選擇面前,我每年都能夠看到有截然不同學生和家長,用發截然不同的方式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包括接下來的高考志願填報,以及我自己,我身邊的年齡相仿的朋友,在各自人生經歷裡面的選擇,不論是作爲吃瓜羣衆,還是作爲提供建議的人,又或者是作爲自己思考和成長的一部分,其實也很有意思。

今天,結合中高考志願填報,聊聊選擇這個話題。

人生抉擇上的選擇不同做題,因爲它無分好壞,或者說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選擇”。但一個合理的,合適的選擇,首先應該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即:儘可能地瞭解這些選項,以及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匹配。

在整個志願填報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我認爲中考主要責任人應該是家長,高考主要責任人應該是學生)並沒有做到充分了解這些選項。甚至連基本的政策和錄取規則都沒有搞清楚,其中不少是嫌麻煩就沒有去弄清楚。

一個遊戲,你連遊戲規則都不知道,如何能夠玩得好,是不是抓瞎?你不服從調劑會滑檔都不知道,什麼是平行志願都不知道,怎麼能填好高考志願?你連梯度投檔都不知道,哪些學校可以填,外區生會不會更高分都不知道,怎麼能填好高考志願?

規則是共通的,是一切的大前提。在瞭解規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是了解選項了。比如哪些學校和專業你能填(分數大致匹配),學校層次、所在城市,王牌專業是什麼,不同專業學的是又什麼,深造和就業前景如何諸如此類。

以前,瞭解規則幾乎只能依靠官方文件,但官方的話實在是連篇累牘又晦澀難懂。哪怕你熟知了規則,但想了解選項卻很可能也找不到途徑。

現在不同了,資訊發達到這個地步,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可以是陽光高考、學校官網這樣官方門戶,也可以通過b站、抖音、視頻號等博主的視頻深入瞭解你想知道的東西,還可以通過今日頭條、小紅書等獲知學校各種一手信息,包括宿舍飯堂、導師硬件、八卦新鮮都可以。

甚至,現在還多了各種AI工具,能夠依據你的提問給你篩選資訊。只要你想,不嫌麻煩,就能夠了解到更多。

多說一句,現代年輕人,真的應該多和AI打交道,學會善用AI幫助自己,起碼學會如何提問,如何篩選自己想要獲取的信息,不管你未來從事什麼,這都是一項重要技能。

基於瞭解之上,接下來就是篩選匹配了。我們常說適合的纔是最好的,沒錯,那麼怎樣纔是適合的呢?

這事每個人在作出選擇前都應該思考的,自己要什麼,哪些纔是適合自己的。我看到了太多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極其容易受其他人影響,明明自己不認可,卻因爲“大家都這麼選擇”就跟風這麼選,倒頭來確實不合適但沒有後悔藥吃。

比如盲目追求數據更好的學校卻忽視自己的性格並不合適承受這份壓力;

比如自己明明更擅長文科但因爲大家都選物理,都說物理更多專業選甚至感覺到選歷史會被打上不好的標籤而硬着頭皮選物理;

比如親朋好友都說計算機好就業前景棒,卻忽視了自己根本不喜歡和代碼打交道等等。

然而我也理解,很多人對自己的情況和自己想要什麼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畢竟未來誰都不知道,自己現有的信息也只是到處看來的,也沒有真正走過一次這條路。

所以,我的建議是採用排除法。因爲你要什麼很多人可能難以選擇,但你不能接受什麼應該是非常確定的。

中考志願,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我也是建議大家用這個方式。學費價格能接受到多少的,高於這個數字的民辦就pass;通勤距離大於多久不能接受的pass;硬件情況不能接受的pass;學校某些東西不能接受的(如剪短髮)pass……

這麼pass下來,再結合自己成績所能選擇的,最後再挑幾個實在不行也只能接受的保底,基本就成型了。

高考志願也是如此,但因爲涉及到專業,同一個類別的專業有多所學校,涉及到未來人生走向,所以考慮的面當然更廣。有人說中考志願因爲考前填所以很難,但那不過就是在100多所學校裡面選,但高考志願能選的卻是全國2000多所高校,合計數萬個專業。

排除法一用,你就會發現學校和專業雖多,剩下你能選的並不多。對高考而言,我的建議是先篩選掉絕不考慮的專業大類,再去深入瞭解分析選剩下的專業所對應的高校情況,包括學校層次、往年分數線、所在城市、專業發展等等。

這裡給各位高考同學一個建議,目前距離放榜僅剩一週了,玩也玩得差不多了,是時候做做功課了,不然等到放榜後再做,時間會很緊迫。

綜上,現在可以先用排除法留下可選專業,再利用各種工具去了解這些專業和院校更具體的資訊,在放榜後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和中考一樣,這些資訊在網上自己能查找到的,如果不想花那個時間去搜索、篩選和辨別,想要精準數據庫和智能分析,那麼這款高考直通車的志願卡能幫到你:

如果你需要有人結合你的情況和跟蹤諮詢,那麼可以看看這一篇,這是在我們高考羣的高考直通車團隊所提供的志願填報服務:

關於選擇,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心態,這個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次就總結兩點,不再展開了。

第一,所有選擇都沒辦法既要又要,肯定有些東西無法滿足你的需求,那麼你就應該在自己的需求中看看哪一些是可以稍微放鬆一點的,如此一來選擇空間就會大很多。

第二,我認爲“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個毒雞湯。其一他們不是非此即彼,你選得很好很合適,後面不努力也白搭;其二你在選擇的時候只能夠做到基於當下的情況和信息做出選擇,未來誰也不知道,結果是對是錯這條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不要把失敗歸結到當初這個選擇上來,這樣不過是給自己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