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育人

當翻開學生小露元的習作本時,窗外的杏花正簌簌地落在批改臺上。讀到“回到家,我發現自己多日飼養的小黃鳥不見了,媽媽告訴我是爸爸把小鳥放歸自然”的段落,我用紅筆在“呵護”“感動”等詞下反覆畫圈。

等到小露元回到教室,我走過去輕聲問道:“你喜歡自己的這篇作文嗎?”見我這樣問,她遲疑着若有所思。看着她略帶緊張的神情,我不敢再追問。轉身剛要回講臺,只聽見她輕輕地說了一聲:“老師,其實不是這麼回事。那隻小黃鳥被我爸爸走路時不小心踢到,它死了,當時我難過極了!”她的小臉失去了光彩,沉浸在失去小鳥的悲傷之中。

沉吟片刻,我輕輕地問道:“你這麼傷心,爲什麼不把真實的情景寫出來呢?”“我媽媽說那樣寫不好,還是寫爸爸將它放歸大自然比較好。”小露元面露難色地回答道,曾經一笑時兩眼彎彎的可愛,也變成了遲疑的困惑。“文字是有溫度的生命體,”我蹲下身與她平視,指着窗外振翅的麻雀說,“你看,當我們用‘放歸自然’代替‘意外死亡’,就像給小鳥套上金絲籠——雖然留住了美麗,卻聽不到它自由而真實的鳴叫。”她跟着我的指尖望向天空,突然說:“老師,我想重新寫一寫小鳥。”

當她伏案重寫時,我知道,這頁作文紙將承載的不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個孩子掙脫虛構繭房的初翼。或許十年後的某個黃昏,當小露元讀到卡夫卡的《變形記》,會突然想起這個改寫真相的午後——那時她第一次懂得,真實的痛感比完美的謊言更接近文學的本質。育人之心亦如此。當我們成年人看到這篇真實的習作,應敬畏並呵護孩子內心的那份純淨,更要爲自己無意間的過失與疏忽而感到自責。

學生身上的純真和敢於重新再來一次的勇氣,潛移默化地感動和影響着我。身爲教師,我們應該用最真誠的愛去關懷他們,用最真實的情感去迴應他們,從而建立起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作者系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正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09日 第06版

作者: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