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莢狀雲」出現臺北上空 鄭明典:中南部應該會降溫
▲俗稱飛碟雲的莢狀雲,過去也曾經多次出現。(資料照/空拍攝影師Jerry Xie授權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今天北部不少民衆都發現「莢狀雲」,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這表示臺北上空有強風,很可能是南方季風槽在增強中,而季風槽增強可能帶來偏北風,除了北臺灣可能還有高溫,中南部應該會降溫了。
根據中央氣象署預報,今日各地高溫約32至35度,桃園以北地區及中南部近山區平地容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桃園及新北甚至仍有局部38度極端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午前後紫外線偏強,容易達過量甚至危險等級。
不少民衆一早捕捉到臺北上空有莢狀雲,鄭明典指出,「很多莢狀雲!表示臺北上空有強風,很可能是南方季風槽在增強中!季風槽增強可能帶來偏北風,除了北臺灣可能還有高溫,中南部應該會降溫了!」
俗稱「飛碟雲」的莢狀雲中央厚、周邊薄,呈現凸透鏡的形狀,有時會一層層地疊在一起,由於外型像豆莢,故名爲莢狀雲。
根據氣象署解釋,當一股穩定且潮溼的氣流吹過山丘,會呈現波浪狀上下襬動,氣流被迫擡升時,蒸氣遇冷而凝結成雲,而氣流下沉時,因爲變暖就再次蒸發化爲不可見的蒸氣,雲就不見了,如此反覆,因地形而生的「莢狀雲」就出現。
▲氣象署解釋「莢狀雲」的成因。(圖/氣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