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賺藥價差利潤 健保署擬監測

健保今年起推動個別醫院總額,藥學專家擔心,部分醫院偏好「藥價差」較高藥品,恐影響基因治療、高價用藥。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健保今年起推動個別醫院總額,不少醫院爲嚴控健保申報費用,縮減門診、延後非重要手術,藥學專家擔心,部分醫院偏好「藥價差」較高藥品,恐影響基因治療、高價用藥。健保署表示,確有此聞,正考慮監測醫院進藥狀況,阻止亂象。

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藥學教授沈麗娟表示,爲了增加盈餘,不少醫院採購藥物時以利潤爲導向,偏愛採購「藥價差」高藥品,藥價差可達百分之三十至五十。舉例來說,某顆藥物健保價十元,但醫院因大量採購實際上只需支付七元,甚至五元,但向健保申請,仍可獲得十元給付,中間利潤即爲醫院所得。

由沈麗娟所進行的一項調查證實,二○一五至二○二一年醫院藥品採購利潤逐年增加,二○一五年爲三○六億元,二○二一年增至四○七億元。二○二一年全臺共有百分之二十八醫院靠着藥價差利潤,抵消了醫療服務虧損,讓醫院財務轉虧爲盈、起死回生。

據瞭解,部分醫院已將各藥物的藥價做了科學性量化,直接顯示在診間電腦螢幕,醫師在開藥時就能看到不同顏色標示的藥物名稱,藉此鼓勵醫師多開一些藥價差較大的藥物,至於藥價差小的藥物,則最好少開。一名臨牀醫師表示,儘管院方認爲此舉只是「提醒」,但實際上已獲得「警示」效果。

沈麗娟指出,癌症新藥、基因治療等藥費昂貴,但因使用人數較少,幾乎沒有什麼藥價差,如果多開這類藥物,很容易就讓醫院總額上了臨界點。她擔心醫院爲了營收而犧牲患者權益,以及醫院將健保已給付的藥物,要求民衆自費。爲此,呼籲健保署監測各家醫院藥品採購及使用狀況,供民衆查詢,醫學中心更需密切觀察其藥品變化。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新制實施,確實耳聞部分醫院爲了營收而不進「藥價差」不好的藥品,他們正研擬監測醫院進藥,不過,這議題複雜,需長期蒐集醫院用藥及病人治療成效等資料,並加以分析。若有醫院爲了營收,要求患者民衆自費使用已是健保給付的藥物,這嚴重違規,若接獲相關檢舉,一定嚴辦。

至於「個別醫院總額」於臺北區實施後,是否對區內九家醫學中心造成衝擊?初步瞭解,臺北區大型醫院於第一年第二季相當剋制,門診未出現明顯衝量,預估第二季點值每點可望高於○點九三元,優於去年同期○點八八元。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第二季點值優於去年同期,主因在於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百分之五點五,且有公務預算挹注,整體金額較去年增加七一二億元,而健保第二季分配給付金額較多,可見健保總額成長率足夠時,就可以提高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