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上海這裡“消失”3萬人!房產市場震盪,中介直呼:租房便宜多了...但新趨勢已勢如破竹→
1
去年10月,3萬華爲人浩浩蕩蕩從位於浦東的華爲金橋研發中心遷入青浦金澤練秋湖畔。
媒體蜂擁而上,360度無死角地展現了這個全新的華爲全球最大研發中心是怎樣兼備現代設施和水鄉風韻的。華爲從1996年就開始在浦東金橋發展的那段歷史,則幾乎再無人提起。
一個地區,一夜之間涌入3萬人,和另一個地區,一夜之間消失了3萬人,本質上都是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鉅變。
只是很少有人關注到,在華爲的絕大部分員工從金橋搬走的這半年裡,金橋的“失落”,遠遠不止於走了一家大企業。
根據上海地鐵的官方信息,自去年四季度起,隨着華爲的搬遷,金吉路站客流逐步下降,至年底早高峰出站僅7700人次,僅爲峰值水平的一半。
高德熱力圖顯示,金橋國際商圈週末的客流量,目前已經跌至2019年同期的58%。
在金橋、曹路地區的租賃市場,華爲的變動也帶來了市場的震盪,許多房產中介都表示,租金整體有下降趨勢,而且供大於需了——要知道,華爲在時,曹路地鐵站周邊小區裡,平均都住着兩三百號華爲人。
貝殼研究院的信息表明,就連高端社區碧雲板塊的二手房帶看量都“腰斬”了,平均成交週期大幅拉長至287天。
2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高智高薪人羣的大遷徙。可如果將鏡頭聚焦到個體命運,它就不再是“高級白領換個地方工作”的簡單敘事了,而是3萬個家庭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乃至人生軌跡的故事。
一位在曹路鎮某社區工作的社工大姐,給記者講述了她的故事。因爲丈夫在華爲工作,他們就近買了曹路鎮的房子,她也考進了本地的社區,成爲一名社工。
去年得知了華爲遷移的事兒,夫妻倆慎重考慮,最終賣掉了曹路的房子,在大虹橋板塊重新置業。
然而,3萬人遷走後,她丈夫所在的部門卻被留在了金橋原址,這讓夫妻倆的一番折騰變得尷尬。
最終,他們又回到曹路鎮租房子住。但因爲社工的屬地化就業要求(必須有本地戶籍),大姐也面臨着再次擇業的考量。
採訪中,幾乎每個房產中介都講到過有類似情節元素的故事。有好不容易把父母接到浦東來置了業,計劃幫着照顧孫輩,結果夫妻倆又搬家到了青浦的。
有原計劃依然住在金橋,遠距離通勤到練秋湖上班的男生,堅持一個月後實在吃不消了,毅然出租了自己在金橋的房子,搬到青浦去的。
當然,還有不少隨着華爲人一起轉移到青浦工作的中介們。
不過,人的適應能力,有時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得多。當練秋湖的風溫柔拂過每個華爲人的時候,那些曾經在金橋共同奮鬥過的記憶,也漸漸揉碎在歲月裡。
3
要人忘記一段經歷不難,要讓一個城市拋棄一段歷程,則或許並不容易。
2011年,富士康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在河南鄭州投產。第二年,本地勞動力轉移就出現了迴流趨勢。巔峰時,鄭州富士康提供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並帶動周邊餐飲、醫療、教育、地產等行業共計50多萬勞動力。
然而,就在“蘋果南下生產”計劃加速佈局下,富士康在鄭州的生產線逐漸被拆除。根據鄭州海關數據,河南手機出口金額從2023年第一季度的711億元,下降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262億元。
可歷史並沒有人們預設的那般蒼涼悲壯。手機失速,鄭州立刻轉向造車。
2023年4月,西安比亞迪接過了富士康的大旗,在鄭州投產,當年便生產了20萬輛新能源汽車。2023年,鄭州總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1.6萬輛,進入新能源車產量TOP10城市榜單。
除了比亞迪,鄭州上汽乘用車二期項目也在2023年建成投產,設計年產能30萬輛。
這是中國大市場和區域協作視角下,一座內地城市產業格局轉型的真實畫面,當然,藏在這些畫面背後的陣痛也不容掩飾。
富士康走後的短時間內,大量措手不及的勞動力重新離開家鄉,前往長三角、珠三角就業。一度時期,網上關於“富士康重創鄭州”的觀點甚囂塵上。
恰如今天,坊間大量流傳着金橋因華爲轉移,含淚損失了一大筆“個人所得稅”的稅源,也一定程度創傷了去年金橋本地的財政收入一樣。這半年來,就連一向唱多金橋地產板塊的自媒體人們,也重新舉起了質疑的大旗。
不過,事實證明,金橋留給人們惋惜和感慨的時間,只會更短。
4
今年初,沃爾沃建築設備中國上海工廠完成了全新裝配車間建設項目,新增了兩條電動化產品生產線。今後,電動裝載機可新增產能1200臺,小型挖掘機新增產能1000臺。
表面看不出什麼,但是要知道,在建築行業對電動機械設備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沃爾沃建築設備提供的純電動解決方案,在行業內幾乎是沒有對手的。要是再疊加未來的行業標準、政策規定的變化,電動機械幾乎就是站在了風口上。
今天金橋的“穩”,就在於這裡集聚和培育了一大批像沃爾沃建築設備這樣的企業,它們牢牢把握住了未來產業方向。
比如日立能源電力變壓器。位於金橋的日立能源上海工廠,是全球佈局中乾式變壓器技術最齊全的、應用場景最豐富的工廠。目前各國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車領域的市場之爭,帶來了全球用電量激增,也讓變壓器成爲握住新興行業命運咽喉的熱門賽道。
這些企業都不是在華爲走後趕來“救火”的,而是陪伴金橋成長起來的。日立能源1994年就在金橋建廠了,沃爾沃建築設備是2002年來的。他們看着金橋,逐步從單一的出口加工區,到成爲以“白色家電”(冰箱洗衣機等)、紡織、食品等產業爲主的生產型園區,再到今天的智能製造先行區。
一家家企業在升級,金橋也在進化。通過提前佈局智能網聯車等“替代產業”,金橋對可以預見的傳統車企下滑、白色家電產業的下滑,提前建立了一定的防護機制,確保不會因爲傳統產業的遷移和轉型而出現發展真空期。而短期的所謂稅收的缺口,也將很快被新的產業勢能所填補。
當然,不能否認在現有的財稅體系之下,像華爲這種量級的企業遷走,也不免涉及到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稅收競爭。
不過這兩年,全國各地的城市通過存量保留、增量分成,產值稅收過渡期的設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協調的機制,也化解了這一矛盾。
日立能源上海工廠。
5
華爲走後,眼下出現的人口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商業、住宅的市場震盪確實是不容迴避的,但大量市場資本的流向,其實也已經說明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去年9月,總建築面積近36萬平方米的浦東最大商業體PRISMA新嘉中心,宣佈落子金橋,並明確2026年正式亮相。
PRISMA新嘉中心。
再往前,金橋集團公佈了“七朵金花”的規劃建設目標,其中,金橋板塊內就佔據了4個,分別是——金灘、金環、金灣、金鼎。
其中,備受矚目的金橋元中心項目,就位於金橋城市副中心核心區,是“金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分爲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總建築面積共計約55萬平方米,是綜合了辦公、商業、酒店、租賃住宅、銷售住宅於一體的超大型城市綜合體。
同一時期,浦發集團也在金橋範圍內開發了浦發上城,不僅建設了精裝修高端住宅、商業綜合體等,還吸引了K11集團合作,打造浦東首座商業與潮流藝術設計相結合的K11。
顯然,誰也阻擋不住金橋勢如破竹的新趨勢——從一塊浦東的產業腹地,變成一座產業與城市功能高度融合的城市副中心,讓更多人可以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好。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杜晨薇
微信編輯:佳思敏
◢ 近期熱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