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間全網求邀請碼,全球首款“通用型Agent”來了?
“我們還在找邀請碼,但是目前看起來,它還沒有真正執行的能力,還是在通過類似 browser的方式進行操作。我們還得去深入去看一下他們的能力圈到底在哪。”一位開發者在羣裡交流時說。
一夜之間,一個陌生的名字“Manus”刷屏AI圈,一部分人在感嘆其智能化的程度,另一部分人則在海內外各大社區留言“求邀請碼”,只因這一預覽版產品目前未完全開放,只能通過邀請碼體驗。
3月5日晚,Manus的團隊在海內外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發佈了產品介紹,官方表示,Manus 是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智能體)產品,可以解決各類複雜多變的任務。在官網上,官方稱Manus源於拉丁語“手”,是一個能將想法轉化爲行動的通用智能體。
團隊的聯合創始人介紹,可以將Manus看作一站式 AI 助手,“不是一個聊天機器人,而是真正自主的主體”,他認爲,Manus展現的是人機協作的下一代範式,“讓你提前一瞥AGI”。
所謂智能體,簡單來說是能夠感知環境,具有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的AI程序。傳統AI通常是指令驅動的,需要人類用戶輸入指令纔會執行相應的任務,AI智能體則有獨立解決任務的能力。Manus團隊提到的是通用智能體,意味着這一產品具有在多個場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對於Manus,官方介紹稱,針對個性化的旅行規劃,或者是專業的數據分析等需求,它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和系統規劃,在自己的虛擬環境中靈活調用各類工具,通過編寫並執行代碼、智能瀏覽網頁、操作各類網頁應用,來爲用戶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而非僅僅提供建議或答案。
官方對外放出了一個4分鐘的介紹和演示demo,通過幾個案例展示了Manus是如何工作的。從視頻來看,Manus可以在用戶瀏覽器上運行,在類似AI聊天的對話框裡給出指令,Manus會思考給出的指令後,調用用戶設備上的各種功能去執行任務,並在右邊一個單獨的窗口中顯示代碼編寫等執行過程,最終給用戶完整的結果。
在具體的場景中,官方挑選了三個讓Manus進行演示,包括對十幾份簡歷進行篩選評估、根據需求篩選可購買的房產,以及進行股票分析。
在簡歷篩選場景中,官方向 Manus 發送了一個包含 10 份簡歷的壓縮文件,Manus 能像專業招聘人員一樣工作,它會自動解壓文件,然後開始瀏覽每份簡歷,並記錄重要信息。中途官方又繼續上傳了5份簡歷給Manus,在分析完所有15 份簡歷後,Manus 給出了排名建議,並提供了候選人資料和評估標準作爲參考。最後,官方讓 Manus 繼續生成Excel表格,Manus能自動將這些內容通過編寫代碼來生成對應的表格。
另一個案例是篩選房產。在這一案例中,官方給出的指令是希望在紐約購買房產,輸入的要求是希望有安全、低犯罪率的社區,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結合家庭可負擔的預算進行篩選。
在這個需求中,Manus將任務分解爲多個步驟,創辦了待辦清單,包括閱讀有關紐約最安全社區的文章,通過編寫程序計算可負擔的房產預算,然後在房地產網站上篩選房源。最後,Manus 會整合所有信息,撰寫詳細報告。
還有一個案例是分析過去三年英偉達、邁威爾科技和臺積電股票價格之間的相關性。Manus 可以通過 API 訪問權威數據源。在驗證數據後,它開始編寫代碼,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向用戶反饋其中的因果關係。
官方表示,Manus可以在雲端自動運行,異步處理文件,因此用戶可以隨時關閉電腦,運行完了會收到通知。
“Monica新推出的Agent產品Manus,讓我第一次有了真的請了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習生在幫我持續工作的感覺,而且過程中你也可以再臨時提要求佈置任務,就期待着看這些實習生過段時間後能給我交付什麼成果了。”一位開發者在體驗完Manus後表示。
Manus官網上放出的Benchmarks(基準測試)顯示,在GAIA(General AI Assistants)上,Manus 在所有三個難度級別上都取得了新的最先進(SOTA)性能。GAIA是評估通用人工智能助手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基準評測體系,此前評分最高的是OpenAI的DeepResearch(深度研究)。
Manus背後的創始人肖弘是92年的連續創業者,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他畢業後創業,推出“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2022 年大模型浪潮後,他正式創立 Monica,專注海外市場,這是一款All-in-One的 AI 助手,當用戶在瀏覽器中點開它的小圖標,就能直接使用其接入的各大主流模型。2024 年,Monica 用戶數量翻番,達 1000 萬。
Manus打着“全球首款通用型Agent”的旗號出現,效果雖然震撼,但由於不完全對外開放,目前很難有全面的評測信息。雲端操作桌面+調用大模型+能實現AI編程似乎是現有技術整合後工作流也可實現的功能,此外不少從業者還有疑問,這樣的Agent應用,會不會撞到大模型公司下一代產品的槍口上?畢竟此前,有多家大廠都發布了智能體相關的應用。
去年12 月,谷歌發佈其最新版大模型Gemini 2.0系列,表示 “專爲智能體時代設計”,並同時介紹了多個智能體應用,包括Project Astra。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認爲Project Astra “展示了通用 AI 助手的曙光”。
“AI智能體在現實中的應用是一個令人振奮且充滿可能性的研究領域。”谷歌稱,團隊正在探索這個全新的領域,並開發出了一系列原型,幫助人們完成任務。
除谷歌外,去年10月微軟連發10個AI智能體,面向銷售、運營等場景,11月微軟又宣佈Copilot Studio平臺已支持用戶構建自主智能體,同時發佈5款預構建的智能體。在國內,字節、百度、騰訊、阿里等科技大廠,以及智譜等AI廠商也在發力AI智能體。
在此前的採訪中,瑞銀證券中國科技軟件分析師張維璇預測,“2025年Agent(智能體)的大年。”她表示,看到美國領先的軟件廠商發佈了AI 智能體的產品,通過智能體將企業的工作流自動化,在前中後臺的很多應用都能看到對客戶的效率和用戶體驗的提高,並且這些軟件公司也獲得了提價。
“隨着越來越多的大廠佈局AI Agent產品和生態,預計2025年將會成爲AI Agent商用爆發的年度。”中信建投證券此前發佈研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