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漲上萬億,黃仁勳訪華有何深意?

7月16日,黃仁勳現身北京鏈博會,脫下標誌性皮衣,換上了一身中式唐裝。

就在前一晚,英偉達股價大漲,市值一夜暴增1萬億人民幣。黃仁勳本人超越LV老闆,成了全球第六大富豪。

原因很簡單——英偉達拿到了H20芯片對華出口許可,還將推出RTX PRO系列新產品,專供中國。

如今,黃仁勳今年第三次來中國,在鏈博會演講現場,他嘗試用中文開場,“我在美國長大,學到了很多漢語。”然後他又自嘲中文不好,隨即改用英文繼續,但重點很明確:

他說,中國有DeepSeek、阿里、騰訊這樣的世界級AI團隊;

他說,AI是像電力一樣的基礎設施;他說,中國的AI產業活力十足。

他還說,美國公司必須紮根中國市場;

黃仁勳是一個聰明的生意人,他懂市場,更懂時機。唐裝、中文、頻繁到訪,一系列舉動背後釋放的信號是:英偉達,要在中國繼續做生意,而且要做得更漂亮。

恢復對華銷售芯片

這已經是黃仁勳今年第三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了。和前兩次一樣,他依舊是行程滿滿,精力旺盛。

就在兩天前,一張他與小米CEO雷軍的合影刷爆了網絡。當時北京正值35度酷暑,他那身皮衣依舊焊在身上。

當被問到爲啥這麼“扛熱”時,他的回答也很有老黃特色:“因爲西裝沒來得及乾洗,我只有一套,還有點穿壞了。希望我的皮夾克看起來還行。”

這個看似隨意的玩笑,卻展現了他輕鬆、自信的一面。

而能讓老黃這麼開心的,當然不只是見了朋友。真正的好消息,是一個足以撬動未來千億生意的“大禮包”——英偉達剛剛拿到了“通行證”,被禁的H20芯片,終於獲准恢復對華銷售。

你可能要問,H20是個什麼?說白了,這是一款英偉達爲了繞開美國的出口限制,專門爲中國市場特供的AI芯片。

雖然性能上經過了“精準閹割”,無法滿足萬億級大模型的訓練,但對於大多數垂直領域的模型訓練和推理來說,已經相當夠用。

今年4月,美國政府一紙禁令,不讓H20賣到中國。當時英偉達高管預測,這一下至少要損失135億美元的收入,還可能錯失高達500億美元的中國算力市場。

現在禁令鬆動,老黃的喜悅溢於言表。他親自官宣:

“美國政府已經批准了我們的出口許可,我們可以開始發貨了……我非常期待能很快發貨H20,對此我感到非常高興,這真是個非常、非常好的消息。”

他還順帶發佈了另一款,針對計算機圖形和數字孿生的RTX Pro系列新顯卡,同樣爲中國市場量身定做。

你看,從皮衣到唐裝,變的只是衣服,不變的是那份對中國市場的熱忱,和背後實實在在的生意經。

見識中國的AI力量

在鏈博會的聚光燈下,黃仁勳一上臺就嘗試用中文開場。他說:“我在美國長大,學到了很多漢語。”

這個小小的舉動,加上他略帶自嘲的幽默感——說不想“折磨”聽衆而切換回英語——立刻贏得了滿堂彩。

客套話說完,就全是乾貨了。

黃仁勳毫不吝嗇對中國AI的讚美。他直言,像DeepSeek、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大模型,都是“世界一流的”,而且都在中國開發。在他看來,AI如今已經像電力一樣,成了基礎設施。

“中國AI模型是‘世界級’的,人工智能爲中國供應鏈創造新增長點。”

他預測,十年內,工廠將由AI驅動,指揮機器人和人一起協作。從遊戲到自動駕駛,從醫療到外賣,AI正在爲騰訊微信、阿里淘寶、字節跳動抖音這些標誌性的中國科技公司提供核心動能,並驅動着小米的汽車和手機、百度的搜索引擎、美團的外賣服務。

這番高調的“彩虹屁”,顯然不是空穴來風。他是在向世界,尤其是向豎着耳朵聽的華爾街傳遞一個信號:中國的AI,你們必須認真對待。

當然,光說好話是不夠的,英偉達早就用行動證明了。

起步於1993年的英偉達,最早只是個做遊戲芯片的小公司。20多年前,正是它的GPU芯片,打開了“加速計算”的大門。而英偉達在中國的遊戲合作伙伴,正是我們熟悉的騰訊、本站。

2016年,當OpenAI還名不見經傳時,黃仁勳親自把全球首款AI超級計算機DGX交付給了這家小公司,纔有了後來ChatGPT的橫空出世。

如今,黃仁勳表示,從Hopper到Blackwell架構,英偉達通過芯片、系統和算法,已經將AI的計算能力提升了100倍,這比摩爾定律的發展還要快1000倍。

在中國,有超過150萬的開發者在英偉達的平臺上進行開發。他還表示,DeepSeek、阿里巴巴、騰訊、百度、MiniMax等公司都是全球一流的企業,並將開源的人工智能分享給全球。

黃仁勳強調,中國的開源AI是全球人工智能的“催化劑”,讓每個國家和行業都有機會參與其中,這對於確保AI安全、建立行業標準至關重要。

離不開中國市場

2025年初的時候,英偉達也曾經歷過低谷。因爲 DeepSeek 引發的成本擔憂,加上特朗普陣營重提關稅風險,市場一度緊張。英偉達的股價在 4 月跌到只有 86.61 美元。

但短暫低迷後,這家公司很快開始反攻。僅幾個月時間,股價就反彈了將近 90%,如今市值突破 4 萬億美元,重新穩住了“全球科技一哥”的位置。

這輪爆發的底層邏輯很清晰:大客戶還在源源不斷地往 AI 上砸錢。

微軟、Meta、亞馬遜、Alphabet 四大科技巨頭,預計未來每年會在 AI 相關領域投入約 3500 億美元資本開支,遠高於本財年的 3100 億。這四家公司貢獻了英偉達超過 40% 的營收,誰也不敢收手,自然也沒人會斷掉對英偉達的訂單。

數據不會說謊。

英偉達 2025 財年的總營收達到了 1304.97 億美元,同比大漲 114%;淨利潤更是衝到 728.8 億美元,漲幅高達 145%。其中最亮眼的,是數據中心業務,營收高達 1152 億美元,同比增長 142%。

這背後,是整個行業對 AI 算力的極度渴求。

不管是微軟 Azure、谷歌雲、還是 AWS,幾乎都在“滿血採購”英偉達的加速芯片。不光是爲了訓練大模型,更是爲了跑起來之後能穩定、高效地服務終端客戶。很多傳統行業也在快速數字化轉型,AI 被當成基礎能力來建設,帶動了更大規模的計算需求。

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也延續了這個趨勢:營收達 441 億美元,同比漲了 69%,遠超市場預期;淨利潤 187.75 億美元,雖然略低於預期,但依舊高位;數據中心單項營收達到 391 億美元,同比增長 73%。

即使個別數據稍有落差,整體市場依然給出積極反饋。

新加坡星展銀行的分析師判斷,AI 加速器的全球需求仍舊持續高位,預計英偉達在 2026 財年第二季度的營收將達到約 450 億美元。而Blackwell與Hopper兩代芯片的供不應求狀態,短期內看不到緩解。

說到底,英偉達的底氣,來自它手上這套幾乎沒人能替代的 AI 核心供應鏈。

只要硅谷巨頭們的 AI 項目還在加碼,英偉達這家“算力印鈔廠”,增速就不會停。

結語:

英偉達再強,也不敢無視中國。

畢竟,這是一個潛力高達 500 億美元的市場,誰都沒法說走就走,沒人捨得放棄這麼大一塊蛋糕。

所以,黃仁勳這次穿唐裝亮相北京,真不是簡單走走流程的訪問,更像是一場精準拿捏的商業“公關外交”。

從35度高溫下的皮衣,到聚光燈下的唐裝,黃仁勳的“變裝秀”,無疑是一次精心計算的示好。

畢竟,在4萬億美元的市值和白花花的銀子面前,沒有什麼生意是不能談的。只是在這場大國博弈的牌桌上,老黃的這套“中國風”又能打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