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看·見殷商”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看·見殷商”

新華社記者羅鑫

商代女將軍婦好可能無法想象,三千多年後,自己會在AI技術的幫助下實現與現代觀衆的“對話”,講述着自己不只是商王武丁之妻,更有徵伐四方的軍事才能。

北京通州大運河畔,包括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對鴞尊、亞長墓出土的牛尊,山東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的一對“亞醜”銅鉞等來自中國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寶日前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薈萃一堂,按照“有冊有典”“青銅高峰”“居中衍大”“式範後世”等部分鋪展殷商文明圖景、尋溯中華文化。

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覽的展品涵蓋8處10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果,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進京亮相。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從展覽入口旁巨大的甲骨文“商”字數字裝置,到一片片記載商代祭祀內容的甲骨,展覽中遍佈甲骨文元素,吸引衆多觀衆一探漢字的源頭,感受生生不息的文脈傳承。

“百年前,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甲骨文,印證了《尚書》中‘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的記載,打破‘東周以上無信史’的質疑,實證商朝的存在。”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高紅清說。

殷墟亞長墓出土的牛尊是展覽中的“頂流”。牛尊通長40釐米、帶蓋高22.5釐米,紋飾中有動物26個以上。別緻的造型、繁縟的紋飾,從中可以一窺晚商青銅技藝的精湛。

2024年以來,西北工業大學青銅工藝研究團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等單位合作,通過考古學觀察、三維建模、關鍵參數測量與計算等步驟,成功復原牛尊的澆注與凝固過程。

在展覽現場,一塊塊互動屏詳細“講述”着殷商時期古人的巧思:牛尊的右後足爲澆口、左前足爲冒口。這一系列的設計,保證了器物充型過程中銅液的流暢,大大降低了產生鑄造缺陷的概率……

一個展示燈箱顯示,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出土的雙面銅人像豎着耳朵、張口露齒,表情誇張。高紅清介紹,與此類似的神人面形象同樣出現在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的一件車馬器上;湖北盤龍城遺址出土的有領玉璧和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金沙玉璧皆有沁斑、器型相似……殷商文化的影響範圍以及相互之間的文化關聯由此可見一斑。

“商代是青銅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青銅器塑造了商代社會,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形態。”高紅清說,商代文化的足跡,從中原一路延伸,直到四川地區,影響到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

甲骨文與青銅器,在廣闊的商朝疆域上,整合形成了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體文明機制,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包容性。

高紅清介紹,在展覽末尾,還有“彩蛋”環節。《哪吒2》影片中出現的平民酒具、用到的樂器、東海龍王的武器、結界獸的武器,分別從商代的銅觚、銅鐃、玉刀、虎紋鉞中找到原型。

爲一個展覽,奔赴一座城。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通州,敞開懷抱、迎接八方來客。據瞭解,憑“看·見殷商”展覽的票根,觀衆可以享受通州區的景區遊船、酒店、民宿、餐飲、演出、賽事、影院、娛樂等費用優惠。

“北京圍繞該展覽,將爲觀衆打造高品質的文商旅體融合體驗。”郭京寧說,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將成爲“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的固定舉辦地,爲觀衆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老北京人常說,北京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如今,文物精粹聚首大運河北首,續寫文化繁華。文脈流淌,傳承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