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博物館邀您 看·見殷商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 聲音藝術博物館 攝影/本報記者 劉暢 北京果脯博物館
關注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
昨天,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新聞發佈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圍繞“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集中展示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進一步搭建博物館與公衆溝通的橋樑。
據介紹,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將進行一系列重要發佈,包括公佈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2022—2024年度)結果、2025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名單、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發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發展報告,還將進行亞洲文化遺產聯盟落戶北京的簽約儀式。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將啓動“文明橋樑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以及“2025北京博物館季”活動。屆時,還將推出中華文明起源系列之“看·見殷商”重磅展覽,開展“步步皆景·博物館之夜”沉浸式體驗活動,舉辦博物館日主論壇、青年論壇和策展人論壇。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張立新介紹,今年的主會場活動主要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以及三廟一塔等場地舉辦。北京市爲主會場活動配套“看·見殷商”大展、博物館之夜等多項展覽活動。開幕式現場還設置了博物館科技成果展示等多個博物館科技應用場景。
“看·見殷商”大展是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繼去年舉辦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覽首展——三星堆大展之後的第二展,也是主會場活動的開幕大展。展期從5月18日至10月12日,展覽彙集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殷墟博物館等全國28家文博單位的338件套商代珍貴文物,對商文明早中晚期進行全景展示。其中一級文物及重點文物達54件套,很多文物都是首次進京展出。展覽從5月1日至9日開售早鳥票,10天已售出早鳥票兩萬餘張。下一步市文物局還將聯動全市有關單位,陸續推出票根優惠等措施,同時提供VR體驗、文創教育、研學旅遊演出等服務。
除了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外,今年將首次舉辦“北京博物館季”活動。從5月18日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啓動到10月8日結束,覆蓋暑期國慶假期等博物館參觀旺季。其中5月展覽月推出多場重磅展覽,除了“看·見殷商”大展,還有將於本月重張開放的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漢文化主題展覽,還包括“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特展”、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創新成果展”等精品展覽。
文/本報記者李曉萌
關注5·18國際博物館日·聚焦
尚未達到備案標準卻承載多元功能爲博物館之城建設提供基層樣本
類博物館重構首都文化肌理
推開北京宋莊藝術區的一扇木門,京西古道駝鈴聲與共享單車的開鎖提示音在此奇妙共處。這座聲音藝術博物館的展櫃裡,保存着城市文明最靈動的切片。
2023年3月至今,56家“類博物館”(是指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質與功能的場館)正在重構首都的文化肌理——這些尚未達到備案標準卻承載博物館功能的空間,以生產線與展廳交融、數字技術與非遺工藝碰撞等方式,爲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提供着生動的基層實驗樣本。
“類博物館”中既有漢字、中醫藥、武術等傳統文化,也有瓷枕、地毯、提琴等小衆收藏品類,還有聲音藝術和數字藏品等新型展館,這些五花八門的“類博物館”就是本市多元文化生態的極佳範例。目前“類博物館”培育計劃已列入《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2035年)》,將作爲北京博物館之城重要工作進行推進。本市今年將開展“類博物館”評估和分類管理,促進“類博物館”進一步提升管理運行的規範性和業務水平。
科技賦能展陳形式豐富
重在沉浸式、可交互
聽水流變化的自然之聲,回味“磨剪子嘞,戧菜刀”“冰糖葫蘆”的老北京吆喝聲、瞭解聲音記載的前世今生……坐落於通州區宋莊藝術小鎮的聲音藝術博物館,上千種聲音在這裡交匯。作爲北京首批“類博物館”,從2023年5月對外開放至今,這座以聲音爲媒介、專注於收集各類聲音的博物館已接待參觀遊客近萬人。
走進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聲音藝術博物館園區,映入眼簾的三座建築的裝修風格“文藝範兒”十足,青磚白牆搭配原木色裝飾,低調中帶着一股清新感,與宋莊的藝術氛圍十分貼合。其中佔地2000餘平方米的展覽廳完全屬於“聲音的世界”,這裡常設六大主題展,分別爲“老北京聲活”“自然聲態”“語音”“音樂”“聲音是什麼”“聲音與情感”。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整個聲音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上千件聲音展品,不僅收錄了數十種代表京城煙火與歲月的鴿哨聲、駝鈴聲等,還收錄了工作人員遠赴新疆採集到的已消失千年的梵語、龜茲語等,以及通州南大街實景生活聲、不同共享單車的聲音等社會互動性聲音。聲音藝術博物館展陳主管吳黎浪介紹,近期博物館還將對“音樂”展廳進行部分更新,引入竹樂器展覽。屆時各類竹樂器展品將爲博物館帶來“新聲音”。
目前通州區宋莊鎮域內已經集聚了多家博物館,其中既有聲音藝術博物館等“類博物館”,也有大戚收音機電影機博物館等備案博物館。吳黎浪介紹,聲音藝術博物館還計劃攜手宋莊地區的其他博物館一同建立區域博物館聯盟,“吸引羣衆走進宋莊的博物館羣。”
技術賦能同樣在多個“類博物館”成爲現實。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以依託虛擬現實技術爲市民打造沉浸式、可交互的文化數字體驗空間。自開館以來先後研發並推出了展現優秀家風文化的《生生不息——時空的理想之旅》主題數字藝術展、展現節日民俗的《奇境》數字藝術展和展現西山永定河文化的《流動萬象》主題數字藝術展。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則採用了數字媒體展示的方式,1∶1還原法海寺壁畫真跡,並使用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高清展示壁畫的局部細節。觀衆可以通過藝術館的數字展陳,零距離接觸法海寺壁畫,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小衆藏品也有忠實粉絲
成爲家門口的文化客廳
傳統的備案博物館往往強調藏品的學術價值與歷史厚重感,其作爲文化空間服務周邊社區的能力有限。而北京的“類博物館”則更強調服務屬地,很多“類博物館”甚至直接將自己定位爲“家門口的文化客廳”,強調可進入性、互動性與服務性。它們不拘泥於傳統展陳,而是通過多元業態的融合、特色活動的策劃,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成爲北京文商旅融合創新的重要載體。
聲音藝術博物館園區打造了一個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分響吧”livehouse,這裡每年都會舉辦超300場公益演出活動。“‘分響吧’算是聲音博物館的一種延伸,在這裡演出不需任何費用,只需帶好樂器直接上臺表演,觀衆也無需門票,很多年輕人很喜歡來我們這裡聽音樂,順便喝酒聊聊天。”吳黎浪說。
崇德堂匾額博物館的展示區陳列古牌匾300餘塊,名家書法作品2000餘幅,名家篆刻作品250餘方。爲增強參觀者的參與感,館內開發了古法造紙、活字雕版印刷、北京木版水印、字畫裝裱修復等傳統技藝體驗項目。通過體驗活動,遊客不僅能帶走親手製作的非遺作品,更將傳統道德文化內化於心。去年一年,館內舉辦活動152場,接待訪客超3萬人次,其中近半數爲家庭與青少年羣體。
生產線與博物館相結合
打造生產品嚐一條龍體驗
與此同時,本市還有一些企業將工業生產與博物館相結合,打造獨特工業遊體驗。比如位於亦莊的中糧可口可樂博物館就主打“多線(生產線)一館(博物館)”參觀模式,六條生產線雖然獨立於博物館,但遊客可以透過玻璃牆看到一瓶瓶雪碧、可樂在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
北京果脯博物館以國家級非遺“北京果脯傳統制作技藝”爲依託,不僅提供文物展示,還以果脯DIY活動和中小學生實踐課堂爲特色,遊客可以在這裡親手DIY屬於自己的果脯,也能和朋友一起來嘗試製作各種有趣的糖果玩具。
北京南路燒酒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北京及大興釀酒歷史和“隆興號”的整個發展歷程,其使用的南路燒白酒釀製技藝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北京地區唯一一件金代有關酒歷史記載的實物——大興區龐各莊鎮出土的八面經幢,還能看到金代青磚小窖發酵工藝、北京“南路燒”地缸發酵工藝,以及釀造車間等內容。
“類博物館”如何更好地開放服務,將是文物部門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之一。目前北京市文物局已將“類博物館”納入行業指導範疇,市文物局、區文旅局(文物局)、屬地街道(鄉鎮政府)及北京博物館學會通過專家指導、培訓、宣傳推廣等方式進行培育。今年還將開展“類博物館”評估工作,對“類博物館”的管理、業務功能和社會評價等進行評估,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分類管理,促進“類博物館”進一步提升管理運行的規範性和業務水平。
·對話·
發展多元業態破解資金不足問題
對話人:聲音藝術博物館展陳主管吳黎浪
北青報:聲音博物館自2023年掛牌以來有哪些發展?
吳黎浪:聲音藝術博物館在籌備建設上,花費了三年時間,在沒有正式掛牌“類博物館”前,是內部試運營的狀態。掛牌後,我們獲得了很多宣傳資源,既有通州區的文旅推介,也有市文物局的推介,這些宣傳讓大家知道了聲音博物館的存在,很多人慕名前來打卡。這是掛牌“類博物館”之後最明顯的幫助,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我們已經成爲科技館之城首批科技教育體驗基地,也獲得了通州區科普基地稱號,這些社會榮譽都是社會對我們博物館的認可。
北青報:聲音藝術博物館作爲“類博物館”,如何做出特色?
吳黎浪:把聲音藝術作爲博物館來建設,本來就是一種特色和創新,尤其是在展陳和內容設計上,我們可以說是全球第一家以聲音爲主題的博物館。而且,聲音作爲一種媒介,可以帶來不同的文化體驗。比如我們的語音展廳與研究聲音的專家、學者合作,將瀕臨消亡的新疆古代語言再次呈現給觀衆,這種語音的傳承保留不亞於文字本身的傳承。
北青報:目前“類博物館”存在哪些發展難點?未來如何發展?
吳黎浪:最大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僅靠博物館本身的售票是完全不能覆蓋成本的,所以我們在園區內開辦了“分響吧”,用酒水消費收益補充到博物館日常運營之中。後續聲庫檔案館“若谷樓”也將啓用,豐富聲音博物館的展陳內容。
·觀點·
“類博物館”建設有助於首都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
“‘博物館之城’建設,不只是建設城市裡的博物館,更應該把北京打造成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同時讓博物館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王子奇表示,“類博物館”建設有助於首都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
王子奇談到,“類博物館”具有很大的發展和建設空間。作爲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類博物館”的發展爲首都打造“博物館之城”提供了很大助益。首先,隨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首都卓越博物館扶持計劃”“中小型博物館成長計劃”等陸續出臺,一批符合條件的“類博物館”的建設使得首都博物館體系層次更加立體化。同時,“類博物館”建設助力博物館類型更加多元化,一批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社區、生態、衚衕街道、鄉情村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工業產業等特色題材的新型“類博物館”的建設,盤活基層博物館資源,也豐富了博物館的類型。
此外,博物館發展的集羣化與空間分佈也更加合理化。一方面,發揮北京在革命文物、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等教育等領域資源豐富的優勢,實現博物館的集羣化發展,更有助於形成博物館商圈,提供更加形式多樣的博物館文化產品。另一方面,通過“類博物館”建設,使得北京博物館資源的分佈更加均衡、合理。
本組文/本報記者李曉萌武文娟
供圖/市文物局(除署名外)統籌/李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