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擴招反彈大 政院急煞車

教育部六月核準清華等三校學士後醫學系增加招生名額,引發醫界不滿。新聞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六月核準清華等三校學士後醫學系增加招生名額,引發醫界不滿,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廿九個醫界團體預計昨下午舉行記者會,批評「招生黑箱灌水」,不料,行政院搶先一步,一早緊急召開跨部會會議,決議醫學系學生招生總額仍維持每年一三○○人。

衛福部自民國八十七年起規範每年醫學系自費生招生人數爲一三○○名,而清華、中興、中山大學等校則於一一一年增設學士後醫學系公費生,衛福部公費生計劃於今天告一段落。不料,三校提出申請,希望公費生變成自費生。

在未告知衛福部的情況下,教育部自行決定自六月起三校公費生改爲一般自費生,且名額從廿三人增至卅五人,並排除原先限額內國防醫學院八十八名容額,一旦上路,自費生總數將超過一四○○人,醫界羣情激憤,認爲嚴重破壞體制。

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廿九個醫界團體預定於昨開記者會,厲批「招生黑箱灌水」。行政院昨上午八時卅分召開跨部會會議,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主持,與會官員包括衛福部長邱泰源、醫事司長劉越萍、教育部長鄭英耀、高教司廖高賢等人,討論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及雙方認定及計算方式。

歷經一個小時,順利達成共識,劉越萍說,決議醫學系學生招生總額維持一三○○名,人數不變,且內含教育部及國防部權責覈定名額。未來如欲增加名額,需經醫學教育會及全國醫學院校院校長會議討論,獲得共識,始能定案。

劉越萍指出,爭議主因爲教育部認定民國一○七年曾增加牙醫系新生名額,但當時情況特殊情形,目前無法比照辦理。民國八十七年起,依照衛福部對醫師人力需求規畫,嚴格控管大學醫學系招生總量爲每年一三○○人,這個共識仍然存在,並未打破。至於國內醫師分佈不均等問題,將透過偏鄉照護計劃等政策持續改善。

得知此決議後,醫師公會全聯會全聯會立即發表聲明,取消下午抗議活動。理事長周慶明表示,醫學生教育資源本就有限,過度擴充將嚴重壓縮教學品質、增加訓練負荷、衍生其他醫事人力問題,進而影響醫療品質,造成政府、社會與醫界等「三輸」局面;所幸,行政院會議有效釐清近日爭議焦點,讓醫界多年堅持的總量管制得以延續與落實。

「貿然開放醫學系招生容額,勢必影響醫師訓練及排擠醫學教育資源。」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一一一年增設學士後醫學系公費生,目的爲了解決偏鄉醫療、科別不均等失衡問題,如果改成自費生,無助於解決偏鄉及城鄉醫師人力差距、分配不均等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