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反彈「擴招醫學系」 急診醫曝韓國慘況:讓人不寒而慄

▲醫師指出,擴招醫師應該是制度成熟、誘因完善之後的順勢而爲。(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近日醫界11個團體發出聯合聲明,反彈「擴招醫學系」,呼籲教育部落實總量管制維持醫學生1300名員額。對此,醫師指出,表面看起來「醫師確實不夠」,似乎擴招是合理選項,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城鄉分佈不均、熱門科別集中、人力誘因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從未真正解決,且最近「輿論戰」可能很快就會發生,令人不寒而慄。

臉書粉專「超級白急診醫師」發文指出,非醫療體系的人可能會不知道爲什麼最近擴招醫學系會引發這麼大的反彈,一部分的人甚至會覺得「你們不是缺人嗎?招人有什麼不好?」「你們是不是怕別人搶你們飯碗?」但其實反對的真正的問題不是醫師人數,而是整個制度的設計與失衡。

他也以韓國爲例說明,韓國政府在2006年啓動擴招政策,將每年醫學院招生人數從約2900人提升至超過3400人,同時推出「公費醫學生制度」,要求部分學生畢業後必須到偏鄉服務若干年,以解決偏鄉醫療缺乏問題,在當時被認爲是大刀闊斧的改革。

當時韓國政府擴招雖然讓醫師總數逐年上升,但問題很快浮現,大多數新進醫師集中在都市與高收入科別(如皮膚科、整形外科),而非急診、小兒科、婦產科或偏鄉,基層醫院未改善勞動條件,反而利用「人多」作爲壓低待遇與延長工時的藉口,高風險、低迴報的科別工作更沉重。

因此在2010年起,醫師協會與醫學生團體不斷表達對政策的不滿,批評「公費醫學生偏鄉服務」只是表面治療,無法真正留住人,且整體醫療環境正在惡化。但2020年韓國政府再度提出擴招方案,每年增加300名醫學生,引發大規模醫界抗議,醫學生罷課、拒考國考,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全面罷工,重點在高壓科別如急診、麻醉、外科。

韓國醫界的訴求並非反對改革,而是強調不要再只用「增加人數」解決問題,必須從報酬、工時、職涯發展與城鄉誘因設計下手。不過韓國政府隨即發動輿論戰,對外強調擴招是爲了解決偏鄉與全民健康問題,並暗示醫界抗爭是爲了保護高薪、反對改革,醫療現場數年持續惡化。

結果韓國政府在2025年起再次擴招醫學生,每年增加2000人,這項政策立刻點燃了醫界的怒火,2月20日起,數千名實習與住院醫師集體辭職、拒絕執行醫療工作,醫學生也再次停課、拒考。醫界強調「醫療體系快崩潰了,不是因爲醫師不夠,而是沒有人願意做這份工作,尤其是在基層與高風險科別。」

而看回臺灣現狀,該醫師指出,臺灣目前每千人約有2.3名醫師,在亞洲地區屬中等偏高,一線發達國家中的位置尚可。但與OECD平均(約3.6至3.7人/千人)相比,仍有約1人/千人的差距,表面上看起來「醫師確實不夠」,似乎擴招是合理選項,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城鄉分佈不均、熱門科別集中、人力誘因不足,這些結構性問題從未真正解決。

他指出,最近臺灣也已經出現急診、神經科醫師大量流失的警訊,這不只是人數的問題,而是沒有人願意在該出現的地方、該承擔的崗位上留下來,人才確實需要補足,但如果缺乏配套措施與制度性改革,臺灣的下場將會與韓國一樣,「醫師變多,問題卻更多。」

他強調,擴招應該是制度成熟、誘因完善之後的「順勢而爲」,而不是對現場問題視而不見的「硬上加硬」,韓國的這齣劇早已演過一輪,現在擺在臺灣面前的,是選擇「複製過去」還是「避開陷阱」的分岔點。

最後他也提到,有一個不太樂觀的預感是「輿論戰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最近已經聽到越來越多民衆說「醫師反對擴招是爲了護自己飯碗」,這種說法熟悉得令人不寒而慄,如韓國當年所發生的一樣,當改革從未針對制度本身動手,而是選擇先形塑敵人、製造對立,那麼醫師從公共服務者的角色,就會再次被塑造成特權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