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籲救災「鏟子超人」避免過勞 需要情緒支持 別怕對外求助
花蓮光復鄉救災昨進入第七天,災民與志工持續清理家中的淤泥與垃圾。記者葉信菉/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引發嚴重水患,陸續有民衆化身「鏟子超人」,自發前往支援清理家園。臺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衛福部胸腔病院副院長張自強表示,除了要適時休息避免過度勞動引發肌肉痠痛,更要保護自身的安全,避免單打獨鬥並留意心理健康。
「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休息並不是退縮,而是持續服務的重要力量來源。」張自強說,助人者在災區可能過度燃燒自己,累積負面情緒而不自知。不妨加入支持小組、參加心理紓壓團體,透過交流分享減輕身心壓力。身體或情緒不適時,可以暫離現場休息,這樣更能確保重建工作穩定長久。
張自強指出,中央與地方政府已經在光復火車站成立「志工分配站」,協助志工依需求分派至不同社區。志工參與前,務必透過官方平臺事先登記,遵守現場分流與交通管制,並自備工作手套、雨鞋、防護衣具等基本裝備,以保障自身安全並減少額外負擔。
張自強提領,各領域的志工都要避免過勞,不論是剷除污泥、義煮團,都要配合排班與輪替,適度休息以防過度疲勞。在觀察到自身狀況不佳,出現疲憊、無力、緊張、恐懼或生理不適,要適時的休息甚至撤退,先照顧好自己,才能長久助人。
除了心理健康問題,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呼籲,災害過後,環境中可能潛藏許多健康風險。災後期間,優先小心飲用水,災區的井水與山泉水,可能受到泥流、細菌或重金屬污染,不建議直接飲用。協助清理環境時,務必保護自己,戴手套及口罩、穿雨鞋或防水長靴,避免感染或化學物質暴露。
災後積水容易成爲蚊蟲孳生溫牀,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指出,近日天氣高溫炎熱,病媒蚊蠢蠢欲動。志工進行環境整潔實,應落實「巡、倒、清、刷」,纔能有效防止登革熱及其他病媒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