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看發展|220天完成紅河電廠擴建配套電網工程——一個堅強團隊的奮力掘進
羣山環繞的紅河畔,一場現代工業與自然地貌的較量火熱上演。在施工人員不畏艱險的合力奮戰下,紅河電廠擴建項目終於在今年3月21日成功併網發電,由南方電網雲南紅河供電局承建的項目接入配套電網工程亦同步投入使用。
這項被喻爲“基建硬骨頭”的配套電網工程順利完工的背後,與紅河供電局規劃建設管理中心主網第三業主項目部全體工作人員的付出密不可分。這個成立僅一個月的團隊,用45天時間攻克了34米深基坑技術難關,通過798通電話編織起物資保供網絡,最終完成220天極限施工週期任務……這支兼具戰鬥力與創新力的團隊,以電網建設者的匠心精神,在滇南大地濃墨重彩地刻下了新時代能源基建的奮進座標,也由此斬獲紅河供電局電網“三保障三提升”工程勞動競賽團體一等獎和基建先進集體等榮譽。
地層深處的“技術攻堅戰”34米基坑裡的晝夜交響
東方泛白,位於箇舊市雞街鎮欖盤寨瀘江畔的紅河電廠擴建項目接入配套電網工程塔基施工現場,衝擊鑽鏗鏘有力的聲響,刺破了清晨的寧靜。
“輸電線路經過的部分區段地質情況較差,需要開挖深基坑,其中3座鐵塔基礎深度超過了30米。”規劃建設管理中心主網第三業主項目部經理周庭棟介紹,尤其是BN63號塔,出線位置被村莊包圍,唯一的避讓通道靠近河流,其塔基坑開挖深度達到34米,相當於12層樓高度,在輸電線路工程中非常少見,地下水水位高、涌水量大、粉砂圓礫地質……複雜的地質結構讓施工變得困難重重。
“往往開挖六七米,就垮塌一兩米。面對困難,只能科學地幹!”周庭棟說,越往地下延伸,應力越大,垮塌、變形風險也越大,所以在基坑開挖的同時,要不斷注入泥漿進行基坑加固,“耗時45天,63號塔基基礎開挖終於完成。”
“有什麼問題,業主團隊總能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施工項目經理武亞剛感嘆:“問題不過夜、責任不推諉、目標不動搖,正是因爲大家目標趨同、團結一致,才能在工期緊張、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按時按質按量交付工程。”
分秒必爭的“物資突圍戰”18910片絕緣子的12次護航
2024年8月成立的主網第三業主項目部,首戰便面臨雙重考驗——原定12月30日投產的A回線路提前至11月30日,全國性玻璃絕緣子短缺與耐張線夾供應危機接踵而至。
當南京廠家傳來缺貨消息時,主網第三業主項目部高級技術管理工程師樑倩立即在辦公室地板上鋪開5套替代方案圖紙,用鉛筆在玻璃絕緣子、瓷絕緣子與複合絕緣子選項間反覆畫出折線。
“工程需要18910片絕緣子,首批到貨量僅有需求量的20%。”說起當時物資短缺的情形,樑倩記憶猶新,“物資對我們搞基建工程的人來說,是會完全影響到施工進展與質量的關鍵要素,也是整個工程的基礎和支撐。”
“只能一邊施工,一邊繼續協調物資,物資是陸續到貨的。”樑倩有些無奈地說。面對工期緊迫的困境,經過多方協調,供應鏈服務中心經理楊亞磊趕赴南京駐點協調,將18910片絕緣子拆分爲12個精準到日的交付批次。
玻璃絕緣子短缺的問題解決了,接踵而至的是固定架空導線、防止導線因張力作用從耐張杆塔上脫落的NY-400/70型耐張線夾供應不足的難題。面對困局,樑倩決定另闢蹊徑,與團隊夜以繼日地從鋪滿桌面的全國供應商清單中,一家一家地比較,反覆討論研究,尋找最佳替代產品。
798通電話,1018分鐘,這是樑倩手機當月的通話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剛從變電修試所高級繼電保護工崗位轉爲規劃建設管理中心高級技術管理工程師的新人,執着地與廠家反覆進行技術論證,不斷將需求參數拆解重組,最終成功尋找到最佳替代品,破解了NY-400/70型耐張線夾短缺的難題,保證了工程順利推進。
銀線穿雲的“民生保衛戰”13天與日產200噸的平衡藝術
當施工圖紙遇上民生賬本,技術參數便有了溫度刻度。
“A回1號至10號塔基,B回1號至9號塔基,20多公里的線路,我們原計劃需要用20多天。”周庭棟說,因同一時間內線路交叉跨越多,會涉及需要中斷用戶供電來配合施工的問題,“當時同處這條線路上的開遠市綠色紡織科技產業園的16條生產線正開足馬力趕製外貿訂單,滿負荷日產量達200噸,一旦長時間停電,對園區企業影響極大。”
面對園區縮短中斷供電時間的申請,周庭棟帶着測量儀器走遍29基鐵塔,將7個施工點位的工序重組爲並聯作業,以此將影響降到最低。
“我們選擇多區段協同作戰、機械化施工方式,多加設備、多加人,給每個區段配備獨立的施工資源,就像給手術室增加主刀團隊。”周庭棟說。通過反覆試驗,最終成功將紡織廠停電週期壓縮至13天,在保證項目工期的同時也確保了企業外貿訂單的生產交付。
作爲雲南省“十四五”新增480萬千瓦煤電和“重中之重”項目,紅河電廠擴建工程採用全球首家覈准、首家開工、首家併網發電的700兆瓦超超臨界CFB(循環流化牀)機組,入選國家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清單。
如今,紅河電廠擴建工程項目已順利完成168小時滿負荷運行,正式由工程建設階段轉入商業運營階段,可實現年發電量80億千瓦時以上,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7.5萬噸,減少碳排放約50萬噸,爲雲南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電力保障,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雲報全媒體記者饒勇通訊員楊亞嫺
來源:雲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