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大調研】“養生水”熱銷,是否真的養生?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2日訊(山東臺綜合廣播)最近,飲用水市場上多了很多新面孔——各種名目的“養生水”,比如白樺水、薏米水、黃芪水等等。養生水市場的興起,折射出消費者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同時也引發了很多討論:“養生水”是不是真的“養生”?是否適合所有人飲用呢?商家一方面宣稱健康放心,一方面又要適量飲用,這樣的度該怎麼把握?不管是“養生飲料”,還是“植物飲料”,國家有沒有相關的標準?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點擊收看:
在濟南某大型超市飲用水售賣區域的醒目位置,各種養生水琳琅滿目。某品牌新上市養生水正在進行促銷:黃芪陳皮水和烏梅洛神水,6塊錢一瓶,12塊錢3瓶。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品牌的養生水剛上架十幾天,銷售量不錯。“現在賣得就很火啊。”
據銷售人員介紹,這種水叫作“植物飲料”,是他們目前主推的產品。“叫植物飲料,現在主推這個。相比較其他的可能覺得更健康吧,零糖零脂零卡,基本上除了植物,就是水、糖,沒別的東西。”
對銷售人員的這個說法,消費者的反饋也不盡相同。
有的消費者表示,這樣的植物飲料,但從配料表上看,確實比較健康,喝起來更放心。
也有的消費者對類似植物飲料的養生效果保持謹慎。“這個得喝熱乎的,喝涼的就不健康了,打個幌子而已。”
記者在濟南市多家超市發現,曾經被碳酸飲料、果汁佔據的飲料區,都在醒目位置增加了陳皮水、薏米水等植物養生飲料。
某外賣平臺公佈的數據則顯示:今年6月以來,陳皮水、姜棗茶、金銀花茶等飲料訂單量有近60%的增長,薏米水訂單量增速更是超過了100%。
這些數據從側面印證了市場對“輕養生”解決方案的旺盛需求:消費者既追求健康營養,又渴望便捷省時,“養生水”恰好以即開即飲的靈活形態,精準契合了年輕人“熬最晚的夜,喝最補的水”的養生心態。
記者採訪到的兩家植物飲料廠家客服人員都坦言,他們正是抓住這個市場風口,推出了養生水品類,這也是爲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
某廠家客服:“黃芪陳皮水,植物提取,有中藥成分,就是養生水,超市上的這款是今年新推出的,比較受歡迎。因爲現在小孩很少有喝水的,他們都是喝飲料。”
某廠家客服:“現在比較流行的是這種植萃水類的,植萃水就是植物飲料類似的。”
儘管如此,當記者問到養生水是不是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日常飲用時,兩位客服均表示:雖然成分比較健康,但依然有禁忌,這個度需要消費者個人把握。
某廠家客服:“腸胃比較弱的還是少喝一點吧。”
某廠家客服:“我們這邊在商標上有年齡限制,不同產品涉及到的東西,小朋友家長不放心是不建議飲用的,一天攝入量不要太高。”
一方面宣稱健康放心,一方面又要適量,這樣的度該怎麼把握?不管是“養生飲料”,還是“植物飲料”,國家有沒有相關的標準,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點擊收看:
有關“植物飲料”,我國是有國家標準的。首先,植物飲料應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GB710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飲料》的相關要求,同時,我國還針對植物飲料制定了推薦性國家標準。
食品夥伴網高級諮詢顧問王麗俠詳細解釋了國標對植物飲料的定義。
“依據推薦性國家標準GB/T 31326《植物飲料》,‘植物飲料’主要是指‘以植物或植物提取物爲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原輔料和(或)食品添加劑,經加工或發酵製成的液體飲料’。其中,‘植物提取物’則是指:‘植物(包括可食的根、莖、葉、花、果、種子)的水提取液或其濃縮液、粉’。植物飲料詳細分爲了六類,包括可可飲料、穀物類飲料、草本飲料或本草飲料、食用菌飲料、藻類飲料,以及其他植物飲料。”
鑑於植物飲料分類較多,該如何選擇和鑑別?
食品夥伴網高級諮詢顧問王麗俠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植物飲料時,可以通過商品標籤信息進行判斷。“購買植物飲料的時候可以多留意標籤信息,看一下配料表。如果選擇的是一款植物蛋白飲料,可以看一下配料表中是否象宣傳的一樣,添加了高蛋白原料,添加量是多少。如果購買的是一款添加了新食品原料的植物飲料,要注意看有沒有標註不適宜人羣,比如人蔘不適於孕婦、哺乳期婦女、14週歲以下兒童食用,這些信息都是需要關注的。”
此外,眼下不少植物飲料主打“藥食同源”、“中醫養生”的營銷理念,而消費者的選擇則多基於自身對食材的粗淺瞭解,比如認爲菊花茶能降火,薏米水可祛溼等。
對此,山東千佛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鍾華建議,消費者還是要依個人體質謹慎選擇。“跟體質有一定關係,比如喝山楂水有胃酸的就會有不適,胃寒的喝菊花水、蒲公英水也不適,所以在選這種水要考慮自身體質。”
山東臺特約評論員、山東居高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岫巖認爲,植物飲料等所謂“養生水”的走紅並非偶然,是多重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養生水興起是消費者‘健康焦慮’和‘輕養生’心態的蔓延,相關營銷策略也恰好擊中現代人的心理需求,這都是養生水從小衆品類脫穎而出的原因。甚至,選擇養生水已經成爲消費升級和符號化消費的體現。”
李岫巖說,在養生水市場繁榮的背後,也存在隱憂,要警惕宣傳的誇大和理性的缺失。“再健康的飲品都不能忽視消費者的個體差異。我國《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普通食品宣傳治療功能。對於養生水領域的誇大宣傳,仍需有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