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女星, 爲何感動了億萬中國人?

她一路披荊斬棘,只爲向全世界以正視聽。

作 者:薺麥青 青;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 最華人(微信ID:wcweekly)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2022年3月3日,“感動中國”年度頒獎盛典如期舉辦。

當晚,在揭曉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的名單中,不乏楊振寧、彭士祿這樣功勳卓著的大師與國士,赫然入列的陳貝兒雖名不見經傳,但她卻成爲了“感動中國”20年以來唯一獲選的媒體人。

一夜之間,陳貝兒的名字蜚聲兩岸三地,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盛名之下,是其實難副,還是實至名歸?陳貝兒以一部《無窮之路》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一、長路獻給遠方

2021年,一部香港電視人拍攝的記錄片《無窮之路》在網絡上攪起了漫天風雲,豆瓣評分高達9.5分。這部反映中國脫貧題材的12集紀錄片不僅在港島好評如潮,更是讓內地觀衆讚不絕口,被網友們稱爲當年紀錄片的“天花板”。

此前打響於2015年的中國脫貧攻堅戰受到西方質疑,聯合國預言中國要到2030年才能全面脫貧,曾多次深入內陸,見證中國脫貧奇蹟的香港著名主持人陳貝兒認爲在脫貧速度上,“中國要早十年”。

爲了向全世界以正視聽,陳貝兒自此踏上荊棘叢生的“無窮之路”。

陳貝兒

但無窮之路絕非一趟浪漫之旅,在出發前,爲了更好地和內地人無障礙交流,陳貝兒專門找了一位普通話老師,惡補普通話;同時爲了應對拍攝過程中的艱鉅任務,陳貝兒還加強了體能訓練,但重重考驗遠超想象。

第一集,陳貝兒和團隊到訪的是四川大涼山深處的懸崖村。懸崖村坐落於海拔高達1400-1600米的山坳之中。在壁立千仞的危崖上,是一條近乎垂直的天梯,以2556級的高度,聳入雲端,那是懸崖村與外界的唯一通道。過去這裡近乎與世隔絕,“貧困”兩個字深深烙在村民祖祖輩輩的身上。

千餘年前,“詩仙”李白感嘆蜀道“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的險峻。

懸崖村的村民在爬山路

千餘年後,當嚮導試圖緩解陳貝兒攀援於懸崖村天梯的緊張,而讓她眺望羣山萬壑的美景時,卻傳來了陳貝兒“我不看!我不看!”的驚懼之聲。

因爲有恐高症,陳貝兒事後回憶起,仍心有餘悸: “上到一半的時候,我真的嚇到腿軟,那種兩頭不到岸、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感覺,只能靠自己頂住。 ”

爬天梯,深諳此道的村民往往都要三個小時。但“無窮之路”中的兩位女成員,加上扛着設備的兩位攝影師,爬上去需要六個小時。

再加之天梯沒有廁所,他們只能穿上 “紙尿褲”,以備不時之需。

這趟挑戰極限的涉險之行,無疑是對體力、耐力和心理的極大考驗,但爲了證實懸崖村異地扶貧搬遷的意義,當“工作人員也問我要不要放棄時,我覺得我必須要經歷。最後登頂的時候,我看到那個畫面是非常震撼的。”

兩次攀爬,一萬級臺階,長達13個小時,陳貝兒胼手胝足地完成了這次“重生” 之旅。

“現在回頭想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深切體會到懸崖村的村民世世代代在經歷些什麼,原來世界這麼大,很多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很努力地生活着。”

但最讓陳貝兒欣慰的是,政府由10年前的精準扶貧,到後來將整個懸崖村搬遷至安置社區,村民以一萬元即可購得一套新房(剩下的幾十萬由政府出資)。

懸崖村搬至的安置社區

通過走訪,她進一步瞭解到,在整個四川省涼山州,政府花了三四年時間,興建了共1400多個安置社區,幫助兩千多個貧困村,共35萬村民轉移出來。

一座座新型樓房鱗次櫛比,完善配套的教育、醫療、通訊、娛樂等設施讓村民盡享現代化的生活。

陳貝兒和懸崖村村民

同時本着“授之以漁”的原則,當地政府還將村民們安排到產業園或者工廠工作;經過系統科學的培訓,村民們也可以種植出價值更高的農產品,因此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之路。

在陳貝兒看來,國家扶貧的決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都在爲民謀福祉中得到了充分的踐行。

二、講好“中國故事”

在萬丈懸崖和“鬼門關”上走過一遭的陳貝兒,接下來又去挑戰怒江上的溜索。

“溜索”,是一種渡河工具,它以一條鋼索或粗繩,連接山谷兩側,一頭高,一頭低,人可由高向低溜過河谷,全程需一氣呵成,稍有差池,就會落入水流湍急的江中,幾無生還的可能。

極具危險性的溜索

昔日怒江兩岸的民衆,以“溜索”爲出行的方式,曾發生過不少葬身江中、屍骨無存的悲劇。

在陳貝兒決定溜索之前,有人提醒她:“怎麼怕都好,你的手不可以亂摸,臉如果碰到溜索的話,一定會毀容。”

後來她懸浮於風急浪高的怒江之上,一度緊張到面如土色,但爲了體驗和記錄下當地百姓曾經出行的艱難,陳貝兒還是在深呼吸後,空出一隻手,拿穩了自拍杆,順着滑索完成了一場對“死亡遊戲”的挑戰……

陳貝兒挑戰溜索

她無法想象當年那些身上揹着櫃子、懷裡抱着孩子的人,是如何日復一日,心驚膽戰地溜索過江的。

2016年,雲南省政府在全省進行“溜索改橋”工程,陸續建造了199座過江大橋,同時興建大量接駁公路,取代境內全部溜索。

從此,100多萬居民出行不用再冒生命危險,村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此,當陳貝兒看到驚濤駭浪之上,一座座大橋飛架南北時,不由得感嘆怒江今非昔比的鉅變。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雙向六車道大型公路跨江橋樑通達橋

但改變,不應該僅僅是生存環境的變換,而是對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精神面貌的轉變。所以,在怒江職高,她給學生們寫了一條寄語:“要保持熱血的心。”

與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相比,逾越諸多生存困境,並將一份生命的激情貫穿始終,既是她對青年人的勉勵,也是她自身的寫照。

儘管前幾站順利闖關,但當攝製組一行抵達川藏素有“天空之城”美譽的理塘時,陳貝兒還是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從2000米的高度到3000米,直至4000米,她也由最初的“呼吸困難,需要吸氧”到“頭劇痛,整個心像攪在一起”。當她終因身體不支,倒在診所的病牀上時,還在自責“不夠堅強”。

雖然一路行來驚心動魄,但陳貝兒認爲不虛此行: “我終於理解爲什麼他們的旅遊可以發展得這麼好。 我也通過那次探訪,知道理塘用了大量資源去鋪路、去建設。 當丁真爆紅之後,海量的遊客一下子涌入了理塘,他們也可以接得住,這一點是我非常欣賞的。 ”

之後,陳貝兒還和製作組一起深入了被認爲“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西北戈壁沙漠,往日的西海固“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沙灘無人煙,風吹沙石跑。”歷來“苦瘠甲天下”。

1996年,國家開創了“東西部協作”的重要扶貧戰略,由沿海發達省市幫助西部落後地區,由先富帶來後富,再加上大規模的遷徙——“吊莊移民”,才徹底改變了西海固的面貌。她難以想象,無數人付出了怎樣的心血,纔在茫茫瀚海之上建起了一座新興宜居的城市。

除了縱橫交錯的險地絕境、莽莽蒼蒼的深山密林,更讓陳貝兒印象深刻的是,無論去到多麼偏僻的古寨村陌,都有4G網絡覆蓋,道路也變得四通八達。正所謂“路一通百業興”,這些國家幫扶的基礎設施建設爲當地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如今的西海固。圖片來源:新華社

攝製組每到一處,當地的村民說方言,陳貝兒則是一口港式普通話,但其真誠的眼神、坦率的交流、熱烈的擁抱,都讓久居偏隅之地的百姓,感受到了來自香江媒體人的誠意,而陳貝兒也在漫長的拍攝中,見識了很多的“無名英雄”,無論是普通的村民,還是村支書,抑或深入當地的扶貧幹部,她都在他們身上獲取了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陳貝兒與當地村民

最終,《無窮之路》節目組歷時3個月,輾轉數千裡,跨越了6個省份,探訪了10個曾經極度貧困落後的地區。所到之處,陳貝兒看到荒漠變綠洲,天塹變通途,看到獲得異地安置的居民臉上喜悅的笑容,見證了那些矢志於改變貧困面貌的人們所做的努力……

因此,她以《無窮之路》廓清迷霧,並以其“接地氣、視角獨特、有笑有淚”的風格,不僅讓香港的觀衆瞭解到內地扶貧工作的真實圖景,更讓世界對中國的飛速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

憑藉《無窮之路》,陳貝兒摘下了“萬千星輝最佳主持”的桂冠,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更是將《無窮之路》列入了2021年度 “優秀海外傳播”作品。

陳貝兒榮獲“萬千星輝最佳主持”

對陳貝兒而言,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還有許多地方等待她尋幽覽勝,還有很多“中國故事”等待她去娓娓道來,因而,“無窮之路”值得一直延伸下去......

三、“中國是我的根”

當長路獻給遠方時,她偶爾會回望那個記憶的原點。

1984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際,中國中央電視臺首次邀請張明敏參加春節聯歡晚會。其後,在春晚舞臺上,作爲第一個到中國大陸演唱的香港歌手,一身中山裝的張明敏以一曲《我的中國心》響徹神州大地,傳遍海峽兩岸。當年只有5歲的陳貝兒,永遠不能忘記父母逐字逐句教她學唱這首歌時的情形。

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

1997年,陳貝兒18歲。

這一年,香港迴歸。

7月1日零時整,雄壯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響起,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相伴而升,這個永載史冊的重要時刻深深觸動了在海外留學的陳貝兒。

“從那時候起,一種歸屬感就慢慢沉澱下來。”

五星紅旗與紫荊花區旗冉冉升起

4年後,陳貝兒從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的傳理系畢業,她當時的想法是“要把學到的知識回饋給家鄉。”

在溫哥華上學時,同學問她:“當下香港人爭着往歐美移民呢,你咋還打算回香港,這不是往火坑裡鑽嗎?”

陳貝兒表示:“中國是我的根,沒了根,我這棵樹就得蔫了。”

因父親陳永鎬是香港樂壇金牌製作人,不僅監製過數千場演唱會,還與鄧麗君、張國榮、梅豔芳、譚詠麟等巨星有過深度合作,所以被稱作“娛樂圈公主”的陳貝兒在返港後,自然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

陳貝兒和父親合照

但擁有外貌優勢的她避開了更爲便捷的明星之路。千禧年之際,恰逢香港有線娛樂新聞臺在物色主播人選,陳貝兒成功考入,擔任主播和記者 。

入職第二年,陳貝兒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專訪木村拓哉。

2004年,木村拓哉隨王家衛導演的《2046》亮相戛納電影節,並安排了媒體訪問。但因行程有變,媒體訪問環節被臨時取消。

收到通知後,所有記者皆沮喪至極,四散而去,唯獨陳貝兒還去酒店大堂等待。

這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當“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的大門終於打開時,木村拓哉接受了陳貝兒的訪問,還主動與她相約再見。儘管採訪過程只有幾分鐘,但陳貝兒卻成爲那次唯一做到專訪的媒體人,因此在圈內名聲大震。

陳貝兒和木村拓哉

“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去等。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就肯定不行。”因爲“等不到是常態,等來了需感恩。”

在做娛樂記者那些年,她是首個在奧斯卡金像獎、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國際重大娛樂賽事上採訪的香港娛樂記者,也採訪過邁克爾·傑克遜、萊昂納多等國際巨星,更成爲了各大時裝週的常客。

作爲第一代娛樂新聞主播,陳貝兒在20歲剛剛出頭的年紀,就被業內譽爲“有線娛樂主播一姐”。

陳貝兒和萊昂納多

“一姐”不僅意味着獨當一面,在茲事體大的原則問題上,她更是寸步不讓。

2007年,在好萊塢電影《十三羅漢》的記者招待會現場,有居心叵測的外國記者試圖在這樣公開的場合,嘲諷和羞辱亞裔演員,竟要求華裔演員秦少博當衆說一段英文的戲碼。其心可誅之舉,被陳貝兒當場反擊。

陳貝兒連環質問導演:“爲什麼要把中國演員拍得像小丑一樣?我們中國人本來就是講中國話的,英語講不好又怎樣?不應該拿來當笑話!”

在陳貝兒的怒詰之下,導演及相關演員,逐一向陳貝兒、秦少博,以及在場的中國人道歉。

十餘年後再談起此事,陳貝兒仍態度篤然:“不能被欺負!我相信要是你在現場,也會做出和我一樣的決定。”

比起明哲保身,陳貝兒針鋒相對地做出了“本能的反應”。

在她看來,尊嚴需要捍衛,無論於個體、族羣,還是國家。

《鏡花緣》中說:“世上名利場中,原是一座迷魂陣。”

在娛樂界這座令人目迷五色、隨時可能異化的“迷魂陣”裡,她時刻提醒自己,規避一切可能沾染於身的濁氣。

好事者不相信圈內有如此潔身自好的女星,但蹲守若干天后,卻沒有挖掘到陳貝兒任何負面的信息:“在演藝界,像陳貝兒這般‘完美’的人,屬於‘珍稀物種’”。

但遊走於光怪陸離的幻象中,有人沉迷其間,忘了來時路;有人墮入淵藪,深陷於聲色犬馬之中。她曾目睹過很多大人物的驕縱,也見證了不少明日之星的隕落。興敗榮枯,大浪淘沙,她抵抗這個世界殘酷法則的方式,就是清醒自持,絕不停下前進的腳步。

四、風景在路上

在一次採訪中,陳貝兒說:“我覺得我是永遠的學生,一直都在學習當中。我希望可以繼續多探索,多看,多尋找答案。”

受益於她所採訪的人物,陳貝兒對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人生,都有着極爲深刻的認知和清晰的規劃。

2021,陳貝兒接到了主持東京奧運會(轉播)的任務。在這樣全球矚目的盛大賽事上,已入行近20年的陳貝兒絲毫不敢鬆懈。爲了做足功課,她用A4紙打印出足有兩寸厚的資料,將其稱作“東京奧運天書”。

陳貝兒與同事們一起爲主持東京奧運會(轉播)做準備

這一年,因爲在東京奧運會上出色的表現,陳貝兒被評爲2021年度TVB最佳女主持。

2017年,陳貝兒收到了主持《慶祝香港迴歸祖國二十週年文藝晚會》的邀請。

“收到邀請後,我馬上就返回香港。主持這麼重要的一場晚會,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因爲時間緊迫,陳貝兒一邊倒時差,一邊不分晝夜地熟悉稿件。在這樣意義重大的晚會上,陳貝兒深知,自己“一點也不能出錯”。

陳貝兒(右一)主持慶祝香港迴歸祖國二十週年文藝晚會

晚會大獲成功,作爲主持人的陳貝兒也沉浸在現場的氛圍裡,在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20年中,她愈發感受到同袍之誼、血濃於水的珍貴:

“我還記得葉倩文和林子祥合唱了一首《友愛長存》,裡面一句歌詞‘友愛永遠都不變’讓我印象深刻。這句歌詞說出了香港人那種愛與情懷,這麼多年來真的一點都沒有改變。”

在參加此次慶祝晚會之前,陳貝兒正在阿布扎比錄製《嫁到這世界邊端》節目。那是她從香港有線工作6年後,轉投到博美集團擔任了4年體育市場部副總裁,又跳槽至香港無線後主持的一檔真人秀節目。

“我很喜歡接受挑戰,去嘗試不一樣的事情,想跳出舒適區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於是,她毅然轉換賽道,開始嘗試媒體行業中普遍被認爲最奔波、最辛苦的領域之一——紀錄片,採訪對象也從名人巨星變成了身邊的普通人。

紀錄片《嫁到這世界邊端》

所以從萬里之遙的尼日利亞,到戰亂頻發的埃及;從聖潔神秘的阿爾卑斯山,到海岸線綿長的比利時,陳貝兒褪去華服和珠寶,換上了簡裝和平底鞋,去追蹤遠嫁到世界各地的香港女孩,看愛情和幸福背後的酸甜苦辣:

有人放棄高薪誘惑,奔赴異國;也有人孤注一擲,離開父母,爲愛遠行;更有人在不同理念的撞擊中,懷疑當初不顧一切的決定……

陳貝兒在紀錄片裡,展現了無數普通的香港女孩的堅韌和勇敢,探討跨國聯姻中的種種矛盾和衝突,也讓人看到不同的人生選擇帶來的命運殊途。

“有些地方真的非常混亂,我們一下飛機就必須聘請警務人員貼身保護,否則很可能遭遇生命危險。從香港嫁到那裡,需要很大勇氣。”

有一次她去採訪的當地香港人妻說自己公寓附近發生4屍命案,去尼日利亞直播時要時時提防搶劫的發生,而遭受斷水斷電,甚至有性命之憂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

而一次次踏上險象環生的旅程,對陳貝兒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勇氣的選擇。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感嘆道:“‘無窮之路’真是一個好名字,可以拍一輩子,而且關注這個節目的不僅僅是黑眼睛,可能還有藍眼睛,大家一起來關注我們中國的無窮之路。”

帶着無數人的期待,《無窮之路》如今已從第一季延續到了第四季,從生態環境的保護,到民族的大融合,再到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

陳貝兒帶領團隊走過了千山萬水,無論是見證政府對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保護,還是潛入海底,引導觀衆去探索生態重建之路;無論是驅馳萬里,實地去新疆西藏考察多民族的水乳交融,還是沿着“一帶一路”,讓大家去了解中國和不同國家之間的友好鄰邦、互助互利的關係......

鏡頭內外,天涯咫尺,在荒涼幽微的角落看到生命的真相,在蒼茫寥廓的穹窿之下去追尋大千世界的多重意義,做一個“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對陳貝兒來說,妙不可言: “如果你覺得有趣,你覺得有共鳴,或者是你覺得有問號的話,我也非常鼓勵大家計劃一個屬於自己的‘無窮之路’”。

這條路的前方在哪裡呢?無論是通衢大道,抑或曲徑取幽;無論是千溝萬壑,抑或直上雲霄,它將引領我們窮盡生命的無限可能,也許就像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所言:“只有真正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風景。”

參考資料:

[1] 南方都市報 | 面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陳貝兒與她的“築夢之路”

[2] 南方都市報 | 專訪陳貝兒:希望港人來內地親自體驗“無窮之路”

[3] 南方人物週刊 | 陳貝兒:大無畏的孩童,有擔當的大人

[4] 南方人物週刊 | 陳貝兒鄉村支教記:《無窮之路》碰上“無窮之問”

[5] 南方都市報 |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感受幸福來之不易,人生寫下難忘一頁

[6] 南方都市報 | 探秘“無窮之路”,香港女孩陳貝兒穿越八千里路

[7] 毒舌電影 | 首位獲“感動中國”的媒體人,有誰注意到她說了這樣一句話

[8] TVB紀錄片《無窮之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最華人(wcweekly),最華人,記錄華人之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