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深情挽留,卻是致命警訊?心理師揭「語言中的殺機」:不要只聽我愛你
圖/pixabay
文/諮商心理師林萃芬
「我這麼喜歡你,你怎麼可以不喜歡我?」「如果你敢離開我,就讓你的家人好看。」這些話語乍聽像情緒勒索,但其實潛藏極高的危險訊號。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一書中,揭露愛情關係中可能出現的致命殺機。從追求不成、性愛拒絕、到分手挽回不成,暴力與傷害往往在語言中早已現形。
林萃芬指出,愛情的第一個危險階段,常在「示愛」過程中浮現。若追求者本身是「內心自卑、外表強悍」的人格特質,一旦被拒絕,內心的挫折感便可能迅速轉化爲怒火與攻擊。許多情殺案件,就是在這樣的情緒轉變中爆發。對方守在門口、尾隨下課,甚至準備好兇器,當場動手。
第二種高風險情境,是性被拒絕時。加害者可能藉拍照、聚會等藉口邀約,再設法灌醉、下藥,讓受害者失去行動能力。曾發生在臺北知名草原的分屍案,兇手熱愛製作動物標本,最後竟將受害者的胸部泡在福馬林中「收藏」。這類人格通常冷血鎮定,對血腥畫面不但無所畏懼,甚至產生快感。
還有一類加害者屬於孤僻妄想型,他們社交退縮,卻在內心建構出與他人親密互動的虛幻劇情。一名學生因長期默默跟蹤班上女同學,錯誤詮釋她的微笑爲「對自己有好感」,在無法接受現實拒絕後,竟想讓對方「暫時失去意識」來「聊天」,最終釀成驚動警方的危機。
無法區分虛擬與現實的陌生人也可能成爲潛在殺手。某畢業生準備返鄉之際,遭到鄰居突襲。對方在遭拒給聯絡方式後,竟擅自撥打她手機,再持刀行兇。事後,還編造自己被綁架的劇情,傳訊母親自導自演,顯示其完全喪失現實感。
暴力嫉妒也常引爆關係中的極端危機。某女生因遠距戀愛遭男友懷疑劈腿,返家滿身瘀傷與燙傷,卻因對方「知道父母住哪」而不敢分手。對方甚至登門恐嚇:「如果妳離開我,就放火燒妳們宿舍。」後來更逼她剁下自己的小指證明愛情。
林萃芬提醒,這些「分手挽回不成」的語言中,往往藏着毀容、傷害甚至殺人的動機:「離開我,你再也得不到幸福」、「我要讓你的孩子沒有媽媽」等語句,都是典型的危險預警。
不僅如此,有些人在離婚過程中也可能失控。曾有父親在離婚談判中殺害孩子再自殺,只因無法接受「別人照顧我小孩」的念頭。還有情人因找不到前伴侶,轉而殺害對方朋友,僅因懷疑「他們把她藏起來」。
最可怕的是,這些加害者未必膽大,相反地,他們通常只會對「能掌控的人」施暴,當感受到對方懼怕、服從時,更會強化他們的控制慾。他們利用受害者的恐懼,達到威脅、操縱的目的;一旦無法掌控,就選擇毀滅。
林萃芬最後呼籲,我們不能再輕忽語言中的警訊。那些看似情緒化、戲劇性的言詞,可能正是悲劇的開端。若能及早聽懂這些話語的潛在殺機,或許就能阻止下一個悲劇發生。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對方說「我愛你」,而是你在這段關係中能否放心、不被威脅地做自己。
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