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不是自律,而是害怕快樂!心理師揭你刪掉「想要」的真相

購物車開了又關,假期排了又刪,選便宜的、點健康的、挑不太喜歡但最合理的。那不是自律,是神經系統在提前預防失落。精神醫學稱之爲「預期性懲罰偏誤」(anticipated punishment bias):一種讓人下意識避開快樂的習慣。 示意圖/Ingimage

🫧《我對自己有點狠》——寫給那些連「想要」都會刪掉的人

🧊 快樂前,腦袋先踩了煞車

購物車開了又關,假期排了又刪,選便宜的、點健康的、挑不太喜歡但最合理的。那不是自律,是神經系統在提前預防失落。精神醫學稱之爲「預期性懲罰偏誤」(anticipated punishment bias):一種讓人下意識避開快樂的習慣。

根據《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這種偏誤經常與童年時期的壓抑經驗有關──當獎賞不可預期、情緒被忽視,大腦會逐漸學會:期待太多,會痛。

久而久之,想要什麼的念頭還沒長出來,就先被刪掉了。

🪫 當自律變成一種防禦

那些看起來很穩定、很理性的人,不見得真的平靜。他們只是用極低的期待維持住生活的邊界。他們說「夠了」,不是因爲滿足,而是害怕再往前一步就會被拉回來。

:「我不敢太快樂,我要先練習難過。」

以爲自己的冷靜執着,其實只是提前悲觀。你一邊說要演練失敗,一邊根本沒有參與當下。

可惜悲傷從來不是可以預習的東西,花了好多力氣爲最壞的結果做準備,結果它還是來了,只是你連曾經快樂的證據都沒有。

心理治療師Janina Fisher在創傷研究中觀察到一種「創傷型自我約束」(trauma-bonded inhibition)現象:個體會在無意識中發展出對快樂與需求的迴避策略,不是因爲放棄,而是因爲曾經在主動爭取後遭遇傷害。

於是他們不再想要太多、不再走太遠、不再說「我希望」。這不叫節制,這叫萎縮。與其在心裡反覆模擬崩潰,不如在還沒崩潰前,好好擁抱你還擁有的。

🧷 想對自己好一點,不該需要勇氣

你曾經在付款頁面停留太久,最後點了關閉。曾經排好旅行的住宿和路線,最後決定不去了。曾經走進一間你很想進的店,繞一圈後默默走出來。

不是你不想擁有,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那份快樂的重量。

對自己好,從來不是奢侈。那是一種能力,是我們與信任、允許、接納的關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