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爲是感冒!2歲童燒到「腳變面龜還血輪眼」 竟是川崎病惹禍

▲2歲男童手腳腫成面龜 醫師靠免疫球蛋白救回一命。(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臺中報導

兩歲男童「和和」連續高燒不退,手腳腫得像面龜、眼白通紅、嘴脣乾裂發紅,甚至情緒暴躁、坐立難安,讓媽媽心急如焚,沒想到是具有猝死風險的急症「川崎病」。幸好經診所醫師警覺異常、轉送急診後,由醫師邱俊諫診斷確定,及時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與阿斯匹靈治療,終於退燒康復。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邱俊諫指出,和和送醫時已連燒多日,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明顯上升、白血球及肝指數偏高,甚至出現輕度貧血。進一步心臟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周邊白亮」及「末段無漸縮」徵象,顯示血管壁已有異常發炎變化,確診爲川崎病。立即進行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與阿斯匹靈抗發炎療法後,兩天內順利退燒、精神恢復。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侵犯兒童全身血管的血管炎,特別容易影響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邱俊諫說,這種疾病最早於1967年由日本醫師川崎富作提出,他憑臨牀觀察歸納出症候羣,如今已成爲亞洲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疾病之一。根據國內統計,每十萬名兒童約有83人罹患川崎病,冬季與初春是高峰期。

至於致病原因,目前仍未完全明確,推測與免疫系統對感染性或環境因子的異常反應有關。診斷上,除發燒持續5天以上外,還需符合以下五項特徵中至少四項:雙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異常(脣紅、舌紅或草莓舌)、手腳末端紅腫、多形性皮疹,以及單側頸部淋巴結腫大(>1.5公分)。

值得注意的是,「和和」屬於「不典型川崎病」個案,雖未出現所有典型症狀,但血液檢查顯示強烈發炎反應,且心臟超音波已有冠狀動脈變化。邱俊諫提醒,只要符合部分條件且臨牀懷疑度高,醫師便需及時治療,不能僅依症狀等待。

他進一步說明,川崎病的標準治療是在發病10天內施打靜脈免疫球蛋白(IVIG),可有效降低冠狀動脈併發症及血管瘤形成的風險,同時配合急性期高劑量阿斯匹靈治療。即使病況穩定、無冠狀動脈變化,仍須持續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六至八週,以預防血栓。

邱俊諫強調,「診斷快,治療就贏一半。」若能在發病10天內接受治療,冠狀動脈病變機率可降至4%以下;若延誤診斷與治療,則約有20至25%的病童可能出現冠狀動脈瘤,日後恐導致血栓、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即使康復,也建議持續由兒童心臟科追蹤,因爲曾受發炎影響的血管內壁仍與一般兒童不同,需長期觀察以守護心臟健康。

邱俊諫也呼籲家長,若孩子高燒不退、眼紅、手腳腫脹、嘴脣乾裂、脾氣突然變差,應儘快就醫檢查,不要輕忽。「家長的警覺,往往是孩子心臟能否平安的關鍵。」

▲幼童連日高燒、手腳腫脹,經診斷爲川崎病,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後康復。(圖/記者遊瓊華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