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短信挖出欠薪的“根”
來源:人民法院報
“回到工地上了,都好着呢!”穀雨這天,適逢週日,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人民法院執行法官王喜蘭撥通了張會全的電話,隔着電話線的那頭,張會全心情分外好。生活正如這春日般生機勃勃,給人以希望。
“咱法院的法官就跟偵探一樣,憑一條短信就幫我們要回了錢。”休息間隙,張會全總會時不時向工友們這樣說。
憑一條短信就要回拖欠的工資?這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故事?
承諾崩塌:從調解到執行的“一場寒冬”
2022年8月,一個熱氣蒸騰的午後,此起彼伏的知了聲吵得不可開交,道路兩旁商鋪外的空調外機嗡嗡作響。
在富平法院調解室裡,7名農民工手心裡攥着汗,眼睛不約而同地緊緊盯着包工頭林同在調解協議上按下手印。當天,在縣人社局勞動監察大隊和法院的共同見證下,勞務雙方對拖欠的9萬多元工資款達成和解協議。
之後,林同不止一次保證一定會按期支付工資。不曾想,這個承諾“2022年11月付清92600元工資”的紅手印,竟會在3個多月後成爲執行卷宗裡最刺眼的印記。
“法官,他躲起來了!”2022年12月,農民工陳大姐攥着皺巴巴的調解書來到富平法院執行局,身後跟着一瘸一拐的張會全。張會全腿上的石膏繃帶裂着縫,露出結痂的傷口——那是在工地幹活時摔傷的。
“調解的時候說得多好,說自己不會坑農民工兄弟姐妹。”陳大姐的聲音帶着哭腔,“我們信了他,結果如今工資沒等來,連人影都見不着了!”
“電話停機、短信不回,林同給我發了一條‘工程款未結算,無法支付’的短信之後就消失了。”
聽完二人的傾訴,王喜蘭翻看了卷宗,通過查控系統查到林同名下無房無車無存款,涉及的多起執行案件均未履行。
送走陳大姐和張會全後,王喜蘭反覆翻看調解筆錄,看到了那枚鮮紅而刺眼的手印,又看到了白紙黑字上印着7名農民工的施工地點——焦成化工企業。
“工程款未結算,無法支付”,王喜蘭想到了大夥兒收到的這條短信,眼下林同不見蹤跡,那大傢伙幹活的工地負責人是否能聯繫到林同,或者能給農民工一個說法?
抽絲剝繭:從短信到工程款的“一路追蹤”
2022年12月20日,王喜蘭與執行團隊幹警來到焦成化工企業。
“我們是與通河實業公司籤的分包協議,林同只是實際施工人,我們沒義務直接付錢。”在得知王喜蘭的來意後,企業負責人說道。
“但農民工確實在你們這幹活,其中一位還受了工傷,大家都得生活呀。”年輕的法警喬剛說道。
“你們說的都屬實,但我們沒與農民工籤合同,況且支付工程款還要增值稅發票,我們兩家公司目前還有其他爭議,眼下無法支付這筆工資。”負責人略顯無奈地答覆道。
瞭解完情況,王喜蘭當即與執行幹警趕赴通河實業公司。該公司負責人稱:“我們的合作方是友信建設公司,林同我們並不熟悉,與我們聯繫的是建設公司的石文強。”
抽絲剝繭溯源,路轉溪橋忽見。
經過一番溝通,通河實業公司負責人透露了“林同掛靠在友信建設公司承接工程”這一信息。原來,通河實業公司的下游合作方是友信建設公司,該公司與石文強簽有合同,而石文強與林同是合夥關係。
至此,案件涉及的公司和人物在王喜蘭的辦案手記中形成了閉環。
第二天,執行團隊找到了石文強。
“我只是投資人,林同卷錢跑了,與我無關。”石文強語氣強硬地說。
但王喜蘭發現,石文強曾多次參與項目結算,所謂的“無關”顯然站不住腳。
破局聯動:在法律與現實間架設一座“橋樑”
根據之前的走訪調查情況,王喜蘭理了理思路。一方面,讓執行幹警嘗試聯繫林同;另一方面,組織焦成化工企業、通河實業公司和友信建設公司召開協調會,商討結算方案。
這一過程中,林同始終聯繫不上,而三方公司對於工程款的結算仍存有爭議,若按常規程序走,週期至少一年多,農民工等不起。
對此,王喜蘭提出“剝離式執行”方案,即焦成化工企業從欠付工程款中優先劃付92600元用於支付工資,剩餘款項由三方另案解決,同時促成三方簽訂執行和解備忘錄,約定由法院執行監督結算,避免新的訴訟產生。
與此同時,針對關鍵人物石文強的思想工作還在進行。
“大夥兒給你幹活,你給人家工錢,本就是最大的公序良俗。你作爲合夥人,本應當配合,不結算不履責,以後誰還跟你幹活呢。我們法院建立了自動履行正向激勵機制……”王喜蘭耐心解釋。
最終,石文強意識到配合執行比對抗更符合長遠利益,同意了結算方案。
2024年底,經三家企業和石文強層層結算後,7名農民工依次簽字領款。
“這錢終於等到了,多謝法官呀。”接過領款單,張會全喜極而泣。
近年來,渭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始終堅持“更快更優兌現勝訴權益”目標,不斷深化兩級法院內部立審執協調運行機制,對網絡查控無財產的案件堅持走出去、沉下去,減少程序空轉,盡最大努力一次性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2025年1月至4月,渭南市兩級法院共執結涉民生小標的案件2.8萬餘件,到位金額8000餘萬元,首次執行完畢率達56%以上。
(文中當事人及企業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