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臺中清泉崗產業園區開發案「易名重來」 環團抗議籲退件駁回

監督施政聯盟等環保團體31日到中市府抗議,質疑3年前遭退回的清泉崗產業園區開發案改名通和產業園區開發案捲土重來,要求市府退件駁回。(潘虹恩攝)

臺中清泉崗產業園區開發案傳多起爭議,3年前因逾期未補件遭退回開發申請並駁回環評,監督施政聯盟等環保團體31日到中市府抗議指稱,該案易名「通和產業園區開發案」捲土重來,還闖過兩次環評初審,質疑土地開發不具正當性,且危害生態,要求市府退件駁回。中市府表示,該案仍待環評與水保審議,依法審慎辦理。

監督施政聯盟、臺灣生態學會、臺灣護樹協會等環保團體與多名清水居民、臺中黨部成員31日上午到中市府前抗議,擔心通和產業園區開發案危害臺灣特有亞種環頸雉和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的棲地,造成周邊水質污染和農安問題,甚至是國安疑慮,共同要求市府退回開發申請、駁回環評。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指出,通和產業園區開發案近20公頃的基地就是3年前的清泉崗產業園區案,當時業者未於期限內補件遭退件、終止環評不續審。沒想到業者不死心,變更開發公司和園區名稱,去年再度送件,已悄悄通過2次初審。

許心欣說,通和案開發範圍96.3%爲農牧用地,在盧市府去年提給內政部的臺中市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中,這區屬於農發3,只能從事農業,不能開發成產業園區,土地使用沒有正當性,不該進入環評審查,中市環保局應予以退件處理。臺灣生態學會秘書長樑羽楓也表示,林保署臺中分署已提出監測數據說明「不建議開發」,呼籲中市府負起監督責任,不要將以往決定的決策,更名後再次推翻。

臺中黨部執行長鄒明諺和決策委員廖啓帆說,通和案與2022年時的清泉崗產業園區開發範圍及面積雷同,當時環評委員已針對開發園區基地狹長、園區定位不明提出質疑,如今卻更名換個開發案再度闖關;他們也強調,通和案的選址與規畫觸及高度敏感的軍事及飛航安全範疇,範圍內有多筆土地涉及國軍陣地禁限建管制範圍,還牽涉電磁波干擾、潛在的光害問題,甚至是軍事相關資訊泄漏風險。

都發局表示,經發局去年7月審覈並確認其可行性規畫,目前由環保局及水利局辦理環境影響評估及水土保持規畫等相關審查作業,都發局尚未進行開發許可實質審查,將待環評及水保審查同意後,才依規進行審查。

環保局則說,有關環團主張駁回「清水區通和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案,環保局依法審查,秉公開透明辦理,於今年6月12日完成第2次專案小組審查,委員要求開發單位補充意見,並於9月12日前完成補正,如屆期開發單位未補正,環保局將函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駁回其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