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臺菲經濟走廊跨越巴士海峽

外交部長林佳龍。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外交部榮邦計劃之下,「臺菲經濟走廊」日前跨出重要的一步,爲這前瞻性的方案畫出了一道彩虹。本報數次倡議,在地理位置鄰近和資源相對豐富之下,臺菲應大力發展經濟合作;如今已具雛形,我們期待這個「走廊」在國際經濟混亂、全球化搖搖欲墜的今天,能爲臺菲兩地經濟的未來鋪陳出一條堅實的互利橋樑。

據報導,外交部長林佳龍日前率領48家企業代表,赴菲律賓蘇比克灣、新克拉克市及馬尼拉等地考察投資環境,包括基礎設施、工業園區、土地取得優惠等項目;同行的業界廣泛,涵蓋了半導體、無人機、再生能源、金融、食品等,受到當地政府和園區管理單位的高度重視。依政府構想,呂宋島和臺灣地理位置十分接近,菲律賓又擁有人口紅利、勞工的英語掌握能力佳、交通設施完備,可作爲臺灣大南方新矽谷相關產業的延伸;臺菲可以對接的產業包括智慧農業、半導體及AI產業、新能源、無人機、海纜運送資訊、數位基礎建設、造船業等。

臺菲之間的確有足夠的互利空間,因爲臺灣擁有技術和資金,菲國擁有勞工和資源,兩地合作下彼此都能獲利。但相互需要只是「必要條件」,若要落實密切合作,還需要務實的方案和成熟的對接條件,將雙方產業和廠商銜接起來,這需要相當的時間、擘劃和機緣。所以,這次拜訪行動只是一個開端,還需要許多輔助性的規劃方案和適當措施,才能落實爲各種投資和貿易行爲。

其實,菲律賓早在30年前就想和臺灣合作。1991年皮納度波火山爆發,蘇比克灣被火山灰覆蓋、美國海軍基地迅速撤離之後,菲國就求助臺灣,在港口的黃金位置上建設「臺灣工業園區」。所以,1993年後,帶來了一波對蘇比克灣投資的熱潮,主要是加工出口歐美。可惜,除了菲國一般營運效能不高之外,該港口國際航班不足,到馬尼拉轉運又路途遙遠,臺商陸續撤資走人。近年來雖有「新南向計劃」,但是臺商每年對菲國的投資案都在十件以內,長期得不到臺商青睞。

在世界銀行出版的「經商難易度」中,菲國去(2024)年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整體排名95,分項排名則爲:建立企業(171)、建築許可(85)、電力獲得(32)、財產登記(120)、獲得資金(132)、保護少股投資者(72)、交稅(95)、跨境貿易(113)、契約執行(152)。可見,在菲國經商,設立企業和落實契約都當困難,已經是非洲國家的水準;所以其整體排名在東協原始六國中居末,落後在新加坡(2)、馬來西亞(12)、泰國(21)、汶萊(66)和印尼(73)之後,也不如後起之秀的越南(70),更不如急起直追的印度(63),和南韓(5)、臺灣(15)更有天壤之別。臺商在「新南向」力推之下,仍明顯忽略菲律賓,其來有自。

即使投資環境仍有頗大的改善空間,但有幾個菲國的特點值得考慮:其一,菲國目前的人口數已達到1.2億人左右,是1991年0.6億人的二倍,人均GDP也從730美元提高了五倍,爲4,000美元左右,內需市場擴大到近十倍,除作爲臺商製造出口的基地之外,本身也是個不錯的中大型市場。即使當年不被臺商看好的蘇比克灣,目前也已發展到1,500家企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本地市場。其次,企業資金獲得困難,對臺商而言相對容易克服。而企業設立困難和契約執行困難,可以請求政府組成團體和上下游供應鏈的整體投資方式,減少企業單打獨鬥來加以克服。其三,菲美關係一向良好,菲國對美國基本上沒有貿易盈餘,不易產生顯著的「川普震盪」,臺商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國際經貿關係。

因此,我們欣見政府搭建臺菲經濟走廊,也希望臺商關注和優化此事的發展,邁向臺菲經濟合作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