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 3 萬元,打工人養不起小電驢:通勤神器爲何成了 “奢侈品”
華南國際電動車展上,臺鈴一款搭載無人智駕技術的電動車引發關注 —— 它能自主應對複雜路況、完成自動倒庫。技術進步的背後,是價格的飆升:部分車型售價突破 3 萬元,讓曾經的 “通勤神器” 變成許多打工人望而卻步的 “奢侈品”。
幾年前,3000 元就能買到續航、性能都不錯的電動車,如今這個價位只能算 “入門款”。消費者王宇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四年前花 1500 元買的二手電動車夠用,最近想換新車時卻發現,雅迪、愛瑪等品牌門店裡,帶彩屏導航、APP 操控的車型成了主流,價格遠超預期。在他看來,電動車本是 “插鑰匙就走” 的簡單工具,如今的智能功能雖新鮮,卻讓購車決策變得複雜。
價格差距在具體車型上尤爲明顯。京東小牛旗艦店顯示,最便宜的 F100 車型 2399 元,最貴的 RQI 車型高達 32980 元,價差超 13 倍。北京某小牛門店店主透露,除了電機、電池等硬件,智能化程度是定價核心差異:6000 元左右車型有車機導航、基礎騎行輔助;近萬元車型則搭載汽車級毫米波雷達,能實現盲區監測、碰撞預警。
智能化已成爲行業共識。雅迪、愛瑪、九號等頭部品牌,都爲智能車型配備專屬 APP,支持手機解鎖、車況監控等功能。九號推出的 AI 視覺輔助系統,用三顆攝像頭實現碰撞預警、車道偏離提示,雖未量產卻拉高了行業智能標準。有行業人士指出,兩輪車受限於體型和成本,無法復刻汽車智能,但 “比誰更聰明” 的競賽已全面展開。
智能升級讓打工人的購車成本大幅增加。王宇最終花 6500 元買了小牛電動車,超預算近一倍。他坦言,手機解鎖、定位查詢確實實用,但藍牙車機、外放音響等功能幾乎用不上。更隱蔽的壓力來自後續支出:小牛銳智 VIP 服務年費從 38 元漲到 69 元,三年費用從 99 元漲到 159 元,不續費就無法使用定位、續航查詢等功能。有車主無奈表示:“花高價買的智能車,不用智能功能就成了普通車。”
維修成本也水漲船高。一位小牛車主的邊撐感應器故障,維修花了 100 元,是普通邊撐的數倍;另一位車主更換智能屏幕花了 400 元,遠超普通車型。雅迪、愛瑪等品牌的智能車型也有類似問題 —— 帶傳感器的部件維修費用,普遍比傳統部件高 3-5 倍。這些 “隱形支出” 讓智能化從一次性消費,變成持續負擔。
行業數據揭示深層原因:2024 年我國電動車保有量超 4.2 億輛,平均每 3 人就有 1 輛,市場趨於飽和。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行業毛利率偏低,九號、小牛通過高端化突圍 —— 前者平均出廠價 2774 元,後者超 3200 元,而雅迪普通車型均價僅 1347 元。智能化成了提升溢價的重要路徑,卻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主流需求。
對多數打工人來說,電動車的核心需求是 “便宜、耐用、續航夠”。調研顯示,72% 的用戶最在意續航和價格,僅 18% 會優先考慮智能功能。當廠商把成本花在多數人用不上的功能上,就容易造成 “技術過剩”——3 萬元的智能電動車,對每天通勤 10 公里的用戶來說,就像 “給自行車裝賽車引擎”。
電動車的本質是民生交通工具,技術升級應當服務於實用需求。或許可以借鑑 “基礎款 + 升級包” 模式:保留 3000 元左右的實用車型,把高級智能功能做成可選配置。這樣既能滿足追求科技感的用戶,也能讓打工人買得起、用得起。畢竟,讓通勤工具迴歸 “便利實惠” 的初心,才能實現行業與消費者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