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技術賦能“一帶一路”建設
來源:甘肅日報
田正豔
數字技術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我們應立足區位優勢,積極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持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經貿、科技、產業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
構建數字基礎設施新體系。統籌推進算力網絡、工業互聯網、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打造西北地區數字樞紐。一是構建多維數字基建體系。重點推進“東數西算”示範線路建設,打通慶陽至京津冀、長三角的數據直連通道,提升國家數據中心集羣網絡節點等級。加速 5G基站佈局,實施補償性網絡建設工程,優化跨網跨區域數據流動結構。統籌建設慶陽數據中心集羣、張掖雲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構建“雲—邊—端”協同的智能計算體系。二是推動傳統基建數字化升級。實施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智慧物流樞紐和數字能源管理平臺。佈局天地空一體化網絡,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與衛星通信系統融合發展。超前部署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提升製造業、農業等領域數據處理能力,構建智能綠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三是深化國際數字合作佈局。加快蘭州新區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建設,探索建立跨境數據流動試驗區。推動5G、雲計算等技術在跨境物流、能源開發等領域應用,爲國際產能合作提供數字化支撐。創新投資運營模式,推進增量建設與存量改造並行,打造共建“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合作新標杆。
推動產業與數字深度融合。聚焦優勢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工業領域,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加快建設智能工廠、智慧礦山,推廣“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支持龍頭企業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字化轉型。農業方面,依託“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打造數字化現代農業示範區,推廣“雲上鄉村”數字農業服務平臺,集成衛星遙感、物聯網與AI模型,實現種植、養殖全流程數字化。同時,依託智慧農業大模型,構建“種業大數據平臺+農技智能問答”體系,賦能農戶科學決策。服務業領域,積極發展數字金融、智慧物流、數字文旅等新業態,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
深化數字技術國際合作。一是構建“中西亞算力走廊”。依託蘭州樞紐節點建設跨境數據中心集羣,聯合企業搭建分佈式算力網絡,推動算力資源對外輸出,探索“飛地數據中心”模式及跨境算力交易平臺。二是推動技術標準互認。依託省內高校與國外大學聯合實驗室,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制定自動駕駛場景標準和車聯網通信協議,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研發5G工廠架構和大數據交換標準,建立中亞數字技術認證聯盟。三是深化數字技術合作。搭建人工智能、區塊鏈聯合研發平臺,支持省內企業參與中亞數字基建項目,輸出智慧交通等解決方案,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數字經濟國際交流合作品牌,建立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和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通過政策支持、數據治理創新和人才引育工程,將甘肅打造爲“東數西算”國際樞紐和數字絲綢之路創新高地。
完善數字治理體系。數字治理能力是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保障。通過強化政策支持、加強數據安全治理、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等多方面舉措,完善數字治理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強化政策支持。制定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爲數字治理和營商環境優化提供製度保障,鼓勵創新和吸引投資,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二是加強數據安全治理。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對數據收集、存儲、傳輸、處理和共享等環節的安全管理,同時提升數據質量,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爲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可靠依據。三是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完善數據交易規則和監管機制,促進數據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數據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
強化數字人才培育。一是創新機制,引進國際人才。拓寬渠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立交流機制,吸引海外人才,爲數字經濟注入活力。二是整合資源,提升培養效能。鼓勵本地機構與沿線國家機構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在高校和職業院校增加相關課程,培養複合型人才,並組織學生參加國際競賽和交流活動提升實踐能力,同時與沿線國家合作開展數字教育項目,引進國外先進資源和師資提升教育質量。三是加強交流,深化區域協作。加強數字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區域數字人才合作聯盟,開展人才培養、引進和交流活動,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並針對沿線國家市場需求,開展數字技能培訓項目,提升當地人才數字化水平。四是推進數字絲路人才對接,強化國際展示能力。積極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培養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搭建數字人才國際合作的線上平臺,促進人才與項目的精準對接,提高國際合作的效率和成效。
作者單位:省經濟研究院“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