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師陳玉峰遺作 「陳德聚堂神荼鬱壘門神彩繪」再現風華

臺南市一般古物「陳德聚堂神荼鬱壘門神彩繪」,爲藝師陳玉峰留存至今的最後遺作,在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吳盈君團隊進行修護、整與加固等工作,近期修復完成也重現風華。圖/南市文資處提供

臺南市一般古物「陳德聚堂神荼鬱壘門神彩繪」,爲藝師陳玉峰留存至今的最後遺作,在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吳盈君團隊進行修護、整與加固等工作,重現風華,此外,原本埋藏在紅漆下方的「晉爵」門神彩繪也重見天日,見證陳玉峰精湛的工藝技術與表現。

臺南市文資處表示,「陳德聚堂門神彩繪」約在1961年前後完成,從中可看出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徵,其一,1960年代臺灣正處於戰後社會重建與傳統文化復振時期,宗族開始整修傳統建築並恢復祭祀活動,陳德聚堂在1961年進行大規模重修,並由匠師陳玉峰擔綱彩繪工作。

文資處說明,陳玉峰將自己多年累積的圖稿進行整理,選出最契合家族祠堂性質且涵義深遠的題材,用於祠堂的牆壁溼壁畫與門神創作,內容圍繞着忠孝與祈福等主題,如牆上的彩繪呈現孝順、家庭和樂、平安等寓意,而神荼、鬱壘等古老門神形象則體現對傳統信仰的堅持。

文資處認爲,在戰後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下,仍選擇這般具有古典意涵圖像,可見當時臺灣社會一方面推動現代化,另一方面仍努力保存延續自身文化根柢,而藝術則在此扮演文化傳承的角色,由德高望重的匠師以傳統技藝描繪宗祠門神,延續民間彩繪工藝脈絡。

文資處也說,這組門神彩繪作品成爲陳玉峰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其在此之後完成的其他廟宇彩繪,包含左營慈濟宮、三山國王廟等已不存世,陳德聚堂的門神與壁畫成爲陳玉峰留存至今的最後遺作,極具價值與珍貴性,也見證一代巨匠的收官之作,具有獨特的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

文資處表示,「陳德聚堂神荼鬱壘門神彩繪」的修護工作完成後,也參與臺南市生活美學館目前正舉辦的「南臺灣工藝大展」展出,成爲展示的重要作品之一,歡迎有興趣的民衆可前往近距離觀賞藝師陳玉峰的作品,感受作品所呈現的細節與修護後的嶄新樣貌。

原本埋藏在紅漆下方的「晉爵」門神彩繪重見天日,見證陳玉峰精湛的工藝技術與表現。圖/南市文資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