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攝影手段 實踐臺灣美學
橘色巴黎。(全會華攝)
《攝影訪談輯》叢書由姚瑞中無償贊助。(姚瑞中提供)
2014年因爲我帶領的「海市蜃樓:臺灣公有閒置設施」計劃,獲得了新加坡亞太藝術三年獎觀衆最佳票選獎,獲得一萬元新幣獎金(約二十四萬元臺幣),臺灣的民主、自由與開放言論讓此計劃獲得觀衆廣大回響,由下而上的草根監督精神透過攝影而落實,與從事自媒體乃至於獨立出版的許多朋友相呼應,不禁反思,透過攝影揭露社會敗象固然值得深自警惕,但同時也萌發透過獨立出版推廣臺灣攝影的念頭,於是便捐出全額獎金作爲出版基金。
常捫心自問,在網路席捲全世界、出版業哀鴻遍野的數位時代,出版一套所費不貲的叢書是否有其必要?由於身兼創作與攝影教學,對西方世界攝影發展史並不陌生,但面對東歐、南美洲乃至於非洲這些較爲非主流國家,其攝影面貌卻是模糊不清,更不用說沒有攝影科系的臺灣,對於本土攝影脈絡跟發展歷程,大多無從知曉,臺灣書店雖常陳列許多日本或歐美攝影大師畫冊與理論書籍,但更大部分爲攝影技巧工具書,臺灣攝影家攝影集與史料普遍貧乏,一般大衆對臺灣攝影面貌仍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悲情與濫情的印象內迴盪。
當務之急,應趕在許多重要攝影家凋零前,進行第一手口述歷史採訪,並收錄青壯輩乃至才華輩出的新世代,將其重要代表性作品集結出版推廣。因此回國後便邀請七位學者專家(王柏瑋、林志明、徐文瑞、郭力昕、張世倫、張美陵、黃建宏)組成臨時學術委員會,並邀請十餘位藝評人推薦名單並彙整,委員再從中挑出108位,由採訪羣各自認訪並陸續進行專訪,出版後有些攝影家陸續辭世(陳順築、侯淑姿、全會華),深感遺憾。這套叢書剛進行時因僅有得獎經費與學學基金會贊助,之後皆由幻影堂無償贊助,其實就是我個人工作室默默進行,雖然編採過程非常吃力,還是咬着牙硬撐着能出一本是一本的心態,希望能爲這些秀異作品留下歷史痕跡。
我是個較老派的人,認爲紙本印刷物相當重要,除了無可替代的珍稀性與對質感的堅持外,更可以在圖書館ISBN系統與傳統通路上流通,重點是可以有一分文本被確認存世,目標是希望能夠建構第一手資料,讓更多讀者乃至於研究者可理解創作者的思考脈絡、創作手法以及各階段表現風格。因此本書儘量以採訪者角度進行對談,希望透過生動活潑字句,引導大家瞭解創作者的思想脈絡以及美學觀。
這套系列目前已出版至第六輯,總共收錄了八十二位以攝影爲主要創作媒介之人,離目標雖尚有些距離,過往十年中仍不斷有值得期待的攝影家出現,長期對談也讓我們更理解臺灣攝影發展脈絡的複雜性,不只是依附在美術或社會變遷之上,而是跟整個世界環境與局勢息息相關。無論是紀實攝影也好,純粹探討影像概念的觀念攝影也好,或者是表達風土人情的風光攝影皆有不俗表現,他們對臺灣這座寶島提出深刻的情感投射與認同。
我由衷相信,不能幹等外國學者或申請國家補助才進行相關書寫,應想靈活手法集合大衆力量,讓這些有才華、有影響力、有創見的攝影家被更多人有系統性的看見,進而建構出一套完整臺灣攝影史觀以及攝影美學論述,若有機會出版英文版精選輯可能效應更佳,讓更多人窺看寶島辛苦奮鬥的優秀攝影創作者,透過精美印刷以及睿智對談,呈現這些動人作品。
過往十年也許只是一個編織夢想的開始,然而現實變化往往超乎所有人預測,肺炎肆虐、烽火連天,在後冷戰格局中各方勢力暗潮洶涌。AI當道、網軍橫行,虛擬世界中已無被攝者與拍攝者,一切皆可重組、拼貼、仿真,人心黏著於外相而無法自拔者衆,攝影曾作爲歷史見證、良心啓迪、人性關懷、普世價值等傳遞介面,是否還能有所傳承與作爲?
希望未來有心人士能延續此精神,讓更多臺灣人、亞洲人乃至於全世界,都能認識臺灣土地開出的鮮花、結出的妙果,這是以攝影手段對臺灣進行的美學實踐,也是一幀幀動人情詩與歷史轉折之寓言矣。
僅以此文紀念推動臺灣攝影發展不遺餘力、來自馬來西亞的全會華老師。